25日,來自中國、比利時、日本、斯洛文尼亞等國家的近80名專家在西安舉辦的“小雁塔抗震與保護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深入探討了關(guān)于小雁塔考古修復(fù)、抗震能力、古塔糾偏等問題。流傳甚廣的小雁塔“不倒翁”說、“三裂三合”的神奇?zhèn)髀勗獾搅瞬糠謱<业馁|(zhì)疑。
小雁塔坐落于西安市南門外的薦福寺內(nèi),始建于公元707年(唐代景龍年間),是中國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也是唐長安城遺留至今的標志性建筑之一。1300多年間經(jīng)歷數(shù)十次大、小地震考驗而不倒不斜,其挺拔秀麗的身姿和良好的抗震性能,被賦予了神話般的色彩。
西安在歷史上是一個多地震的地區(qū),小雁塔自建成以來,陜西關(guān)中發(fā)生4級以上地震24次,其中包括發(fā)生于1556年的陜西華縣8.3級特大地震,小雁塔危而不圮,曠古罕見。尤其“三裂三合”的傳說歷經(jīng)不衰,最早的記載是明朝嘉靖30年(1551年)王鶴的題刻,在小雁塔門楣刻石上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中國民間有諺云“動亂之年塔縫開,大治之年塔縫合”,一些觀點認為是基于如同實心鍋狀的地基,所以小雁塔好似“不倒翁”一般,能屹立千年而不倒不斜。
研討會上,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研究員張全民公布了上世紀60年代和2003年關(guān)于小雁塔塔基考古成果,為首次正式對外系統(tǒng)發(fā)布。
考古成果分為地基、基臺和地宮三部分:小雁塔地基夯土平面略呈方形,東西長89.7米,南北長88.5米。地宮底部鋪磚下皆為夯土,厚度超過3.8米。夯土底部有人為鋪墊的碎石,十分堅硬,難以穿透。關(guān)于小雁塔地基的形制結(jié)構(gòu),有階梯型、直線型(方形基坑,底為四周淺、中間深的斜坡狀)、弧線型(即鍋底形,方形基坑,底呈圓弧狀),其中鍋底說雖最為流行,但是根據(jù)現(xiàn)代地基與基礎(chǔ)工程理論,前兩種假設(shè)型式更加合理。
張全民在接受中新網(wǎng)記者采訪時以“階梯型”否認了“鍋底說”,他指出,四周淺、中間深、四周呈臺階形向塔心逐層加深是小雁塔神奇而獨特的地基形制,但這種地基并非是小雁塔的獨創(chuàng)。這種形制在中國古代墓葬的修建中已廣泛開挖使用,作為古塔這樣的大型建筑采用此形制卻是十分罕見的。在唐長安城延平門、大明宮丹鳳門的發(fā)掘過程中,通過對唐長安城墻、大明宮宮墻的解剖,可見臺階形夯土地基。僅從小雁塔地基的修建來說就是一個創(chuàng)舉,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寬廣堅實的臺階形地基可以作為解釋小雁塔歷經(jīng)70余次大地震、三裂三合、屹立千年而不倒傳奇的重要依據(j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xué)教授陳平也認為,小雁塔四周地基雖經(jīng)人工夯實處理,但最深處僅3.6米。塔基座正下方目前尚未探明,但即使人工處理,也難以形成傳言中“直徑約70米”的半球。類似資料也顯示,唐塔地基一般不會處理得很深,因此“半球”說無據(jù)可依。同樣,從力學(xué)觀點看,物體形成“不倒翁”,需要重心較低、擺動時重心會偏高、物體上下為一整體等條件,但小雁塔并不具備這些要素,“不倒翁”說也難以成立。
陳平強調(diào),小雁塔千年不圮,既非傳說中的“神為“,亦非某一偶然因素促成,是地質(zhì)地基體形等多方面因素的集合,是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它在地震慣性力作用下券洞間裂縫的開展及裂縫兩側(cè)的剪切磨合,消耗了部分地震的能量,從而避免了塔主題結(jié)構(gòu)的較大損壞。
西安博物院副院長孔正一則是小雁塔“三裂三合”說的擁護者,他說從史料記載來看,從明朝到清朝的多次地震中小雁塔確有過“三裂”“三合”的奇觀,只是有待于進一步考證。同時,他表示“不倒翁”的效應(yīng)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小雁塔也確實歷經(jīng)千年而不倒不斜,這些都有待專家的深入研究。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