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像周瑜(175-210)字公瑾,漢族,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于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公元208年,孫、劉聯(lián)軍在周瑜的指揮下,于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zhàn)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
中文名: 周瑜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 出生日期: 公元175年 逝世日期: 公元210年 職業(yè): 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主要成就: 赤壁之戰(zhàn)時率領孫劉聯(lián)軍大敗曹操
目錄
個人簡介 歷史年表 《三國志·周瑜傳》 家族資料 歷史評價 生平詳述 軼事典故三國演義形象 周瑜受貶低的原因 周郎顧曲 相關詩詞 歇后語 影視作品 后世紀念周瑜之墓 周瑜城遺址 周郎橋 三國殺中的周瑜 貼吧相冊 個人簡介 歷史年表 《三國志·周瑜傳》 家族資料 歷史評價 生平詳述 軼事典故 三國演義形象 周瑜受貶低的原因 周郎顧曲 相關詩詞 歇后語影視作品后世紀念 周瑜之墓 周瑜城遺址 周郎橋三國殺中的周瑜貼吧相冊 展開 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周瑜,東漢末年東吳著名將領。出生于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少年時即與孫 《三國志》11周瑜頭像 堅之子孫策交好,妻小喬(東吳兩大美女之一),有兩子一女。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精于軍略,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戰(zhàn)中打敗曹軍。后圖進中原,不幸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英年早逝,年僅三十六歲。詳細內(nèi)容請看《周氏族譜》(在江西省新余市鳳陽鄉(xiāng)焦木村內(nèi))大約是756頁。 編輯本段歷史年表 熹平四年 175年 1歲 周瑜出生于廬江郡舒縣。同年孫策出生。 *初平元年 190年 16歲 周瑜從舒縣到壽春,結交孫策;并將孫策一家接至舒縣自己家中同住;周瑜與孫策升堂拜母。 。ò矗喝龂局杏涊d,周瑜訪孫策在其遷居舒城之前,孫策亦自述與周瑜有“總 梁朝偉版周瑜(9張)角之好”;兒童14歲以下為總角,故周瑜訪孫策應在初平元年之前。) 初平二年 191年 17歲 孫策之父孫堅身亡;孫策離開舒縣,葬父曲阿,后遷往江都。(周瑜與孫策第一次分別) 興平二年 195年 21歲 孫策受袁術之命平定江東;周瑜帶兵糧到歷陽支助孫策,一同作戰(zhàn),攻下橫江、當利(此兩處均為軍事要地,乃大功也),擊退劉繇,進入曲阿。而后周瑜還鎮(zhèn)丹楊。(周瑜與孫策第二次分別) 建安元年 196年 22歲 周瑜與伯父周尚回到壽春。 建安二年 197年 23歲 袁術在壽春稱帝,孫策與袁術絕交,自立門戶。袁術欲以周瑜為將,周瑜只請求作居巢縣縣長。 建安三年 198年 24歲 孫策獲封吳侯、討逆將軍。周瑜到居巢縣赴任,趁機東渡回吳,加入孫策旗下。孫策親自迎接周瑜,授周瑜建威中郎將。 建安四年 199年 25歲 袁術病逝。孫策授周瑜中護軍,虛領江夏太守(江夏郡尚在黃祖手中)。周瑜助孫策攻破皖城,奪得廬江郡。孫策、周瑜分納大、小喬。同年于沙羨大破黃祖,還定豫章郡、廬陵郡。周瑜留鎮(zhèn)廬陵巴丘。(周瑜與孫策第三次分別) 建安五年 200年 26歲 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從巴丘回吳,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周瑜向孫權舉薦魯肅。 建安七年 202年 28歲 曹操下書令孫權送嗣子入朝當人質(zhì)(此時孫權無子,欲送為人質(zhì)者疑為孫策之子),張昭、秦松等猶豫不決,周瑜反對,遂不送質(zhì)。 建安十一年 206年 32歲 周瑜與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首領,俘獲萬余人。周瑜還備宮亭。 建安十二年 207年 33歲 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shù)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鄧龍送吳。 游戲圖片 建安十三年 208年 34歲 孫權再次征討黃祖,周瑜為前部大督。黃祖戰(zhàn)死。同年,孫權命周瑜為左都督,帶兵與劉備共同抗曹。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 209年 35歲 曹操留曹仁、徐晃等駐守江陵。周瑜在南郡與曹仁對峙一年后,曹仁敗退。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jù)江陵。 建安十五年 210年 36歲 周瑜女兒出生。周瑜進京見孫權,請求發(fā)兵取蜀,孫權同意。周瑜在去蜀途中病逝于巴陵巴丘。孫權素服舉哀。魯肅代周瑜領兵。程普代領南郡太守。 [注]:標注*的年份為估算,僅供參考。 編輯本段《三國志·周瑜傳》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 周瑜 圖像 [1]從祖父景,景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 瑜長壯有姿貌。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遂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shù)萬矣。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zhèn)丹楊!辫み。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涂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廬江,出備牛渚,后領春谷長。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復進尋陽,破劉勛,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zhèn)巴丘。 五年,策薨,權統(tǒng)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十一年,督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馀口,還備(官亭)〔宮亭〕。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shù)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shù)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讬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jù)江東,地方數(sh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yè),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nèi)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shù)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睓嘣唬骸袄腺\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shù)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zhàn),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數(shù)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fā)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jù)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凌統(tǒng)以守其后,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戰(zhàn)。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后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jù)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zhàn),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yè)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睓嘁圆芄诒狈,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jù)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睓嘣S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喪當還吳,又迎之蕪湖,眾事費度,一為供給。后著令曰:“故將軍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問。”初瑜見友於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zhí)臣節(jié)。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瑜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騎都尉,有瑜風,早卒。循弟胤,初拜興業(yè)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黃龍元年,封都鄉(xiāng)侯,后以罪徒廬陵郡。赤烏二年,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故將軍周瑜子胤,昔蒙粉飾,受封為將,不能養(yǎng)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縱情欲,招速罪辟。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jié)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夫折沖捍難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于宗廟,傳於無窮,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況於瑜身沒未久,而其子胤降為匹夫,益可悼傷。竊惟陛下欽明稽古,隆於興繼,為胤歸訴,乞匄馀罪,還兵復爵,使失旦之雞,復得一鳴,抱罪之臣,展其后效。”權答曰:“腹心舊勛,與孤協(xié)事,公瑾有之,誠所不忘。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侯將,蓋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后告喻,曾無悛改。孤於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漢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雖德非其疇,猶欲庶幾,事亦如爾,故未順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間,茍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騭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陳乞,權乃許之。會胤病死。 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為偏將軍,領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護為將。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yè),此一快也。后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shù)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zhí)K遠矣;后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fā)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俗泳磧(nèi)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茍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評曰: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于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孫權之論,優(yōu)劣允當,故載錄焉。[2] 編輯本段家族資料 正妻:不詳 妾室:小喬 連襟:孫策 子女:兩子(周循、周胤)一女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周榮 周興 周景 周崇
周忠 周暉
周尚
周異 周瑜 周峻 周護
周循
周胤
周氏(女兒) 孫英 一 高祖父:周榮,字平孫,廬江舒人,官至尚書令。 二 曾祖父:周興,周榮之子,官至尚書郎。 三 祖父:周興之子,名不詳。 從祖父:周景,周興之子,字仲饗,官至司空、太尉,追封安陽鄉(xiāng)侯。 四 父:周異,周興之孫,官至洛陽令。 從父:周尚,周興之孫,周異之兄,官至丹楊太守。 再從父:周崇,周景長子,周異從兄,嗣安陽鄉(xiāng)侯。 周忠,周景之子,周崇之弟,官至太尉、錄尚書事。 五 自己:周瑜,周異之子,官至偏將軍、南郡太守。 兄:周異之子,名不詳 再從兄:周暉,周忠之子,官至洛陽令。 六 子女:周循,周瑜長子,官至騎都尉,娶公主孫魯班(孫權與步夫人之女) 周胤,周瑜次子,官至興業(yè)都尉,封都鄉(xiāng)侯,因罪免。娶孫氏宗室女。 周氏,周瑜之女,名不詳,嫁太子孫登(孫權長子)。 侄:周峻,周瑜兄子。官至偏將軍。 七 侄孫:周護,周峻之子。 外孫*:孫璠,早卒 孫希,早卒 孫英,封吳侯。 *[注]: (1) 孫璠、孫希、孫英為孫登之子,《三國志》中雖未記其母親是誰,但為孫登嫡子的可能性極大,故這里推測他們的母親是孫登的正妃,即周瑜之女。 (2) 周瑜長子周循早卒,無子。按周氏家譜,周瑜應有子女,但未見史書明確記載。 (3) 現(xiàn)有湘鄉(xiāng)柳家灣(今湖南雙峰)周氏家譜上記載,這一族就是周瑜次子周胤的后裔。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三國志》陳壽曰:“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于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孫權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子明……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議英發(fā)不及之耳。” ◆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jié)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于烏林,走曹仁于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孫權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蔣干稱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劉備間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三國 孫權 ◆吾得卿,諧也!龂 孫策 ◆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楊,發(fā)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龂 孫策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龂 程普 ◆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為其將。——三國 王朗 ◆飭法修師,則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公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江東蓋多士矣!鲿x 陸機 ◆公瑾卓爾,逸志不群?偨橇现,則素契于伯符;晚節(jié)曜奇,則叁分于赤壁。惜其齡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富肝何,外讬霸跡。志掩衡霍,恃戰(zhàn)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東晉 袁宏《三國名臣贊序》 ◆嗚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觀其決謀以破曹操,拓荊州,因欲進取巴蜀,結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jù)襄陽以蹙之,此非識大略者不能為也。使斯人不死,當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奪之矣。孫權之稱號也,顧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呂蒙之徒止足以保據(jù)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 陳亮《史論 酌古論 呂蒙》 ◆說者謂天無大風,黃蓋不進計,周瑜未必勝。此不善觀人者也。方孫權問計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擒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闭篃o火攻之說,其必有以制服矣!纤 洪邁《容齋隨筆》卷五 ◆孫策攻打劉繇之時,濟于橫江,大破之于牛渚(即采石磯)。周瑜從攻橫江當利及東渡擊枺陵,則知在江北;蛟唬捍斯榇,每以語簡而忽之,遂令烏林之役獨傳!纤 蕭常 ◆此數(shù)語所謂相時而動也。然瑜之言不悖大義,魯肅、呂蒙輩不及也。 ——元 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 ◆規(guī)圖荊、益,及制曹、劉之策,著著機先,真英物也。——清 李安溪《三國志集解》 ◆周瑜在則可,如無瑜者,權必不能獨擋曹,無玄德則無吳耳,子敬之謀未為非也! 李安溪《三國志集解》 ◆公瑾生長江、淮,諳識險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濤,熟籌彼我,用能以寡擊眾,遁走阿瞞,一戰(zhàn)而霸,克建大勛,玄德謂為本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者,豈虛語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憂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國 盧弼 《三國志集解》 ◆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tǒng)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后來說服了,還是由了他,結果打了勝仗。 ——毛澤東《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未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編輯本段生平詳述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漢太尉。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瑜長壯有姿貌”《三國志》;“美姿貌”《吳地記》 ;“資質(zhì)風流,儀容秀麗”《三國演義》),志向遠大。周瑜與孫策是摯友。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小移居舒縣。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 周瑜題跋像 [3]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有無通共。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 孫堅死后,孫策繼承父志,統(tǒng)率部卒。周瑜從父周尚為丹陽太守,周瑜去看望,時孫策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持。孫策十分喜悅,說:“吾得卿,諧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于是,二人協(xié)同作戰(zhàn),先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當利(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接著揮師渡江,進攻秣陵(今江蘇江寧秣陵關),打敗了笮融、薛禮,轉而攻占湖孰(今江蘇江寧湖熟鎮(zhèn))、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逼走劉繇(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zhàn))。時孫策部眾已發(fā)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zhèn)丹陽。”(《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 不久,袁術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袁術發(fā)現(xiàn)周瑜有才,便欲收羅周瑜為已將。周瑜看出袁術最終不會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請求做居巢縣長,欲借機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經(jīng)居巢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diào)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zhàn)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策還在發(fā)布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fā),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兵眾,調(diào)發(fā)船糧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今天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因廬江一帶,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義,于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后來又兼任春谷長。不久,孫策欲取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周瑜、孫策攻破皖城,得到橋公兩個女兒,皆國色天姿。孫策自娶大喬,周瑜娶小喬。(注:大喬、小喬本姓橋,后橋、喬二姓不分,都作喬,通稱二喬。演義中為了抬高二喬身份,把她們的父親叫做喬國老。)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jīng)戰(zhàn)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保ú咦约{大喬,瑜納小喬。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也有說法,流離做光彩煥發(fā)貌講。)接著進攻尋陽,敗劉勛,然后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來鎮(zhèn)守巴丘(今江西峽江縣,并非病逝之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時年26歲,臨終把軍國大事托付孫權。時孫 權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shù)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個州郡,他們只注意個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關鍵時刻,首先出面支持孫權的是張昭、周瑜、呂范、程普等人。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 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打敗袁紹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滿,以為天下可運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 周郎顧曲 (202年),下書責令孫權,讓他把兒子送到自己這里來做人質(zhì)。孫權亦是人英,當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會商。臣下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孫權本意雖不想送人質(zhì),但由于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持,也有點舉棋不定。于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立場堅定,堅決反對送人質(zhì),他給孫權分析利害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之側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后輩既賢且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據(jù)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xù)九百多年。現(xiàn)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的余威舊業(yè),統(tǒng)御六郡,兵精糧足,戰(zhàn)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為什么要送質(zhì)于人呢?人質(zhì)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數(shù)仆從、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chuàng)建功業(yè)稱孤道寡相提并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zhì),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義,整飭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zhì)于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里。孫權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zhì)。 對于孫氏,周瑜說得上忠貞不二!督韨鳌酚涊d,曹操曾派人去游說,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蔣干。 蔣干儀容過人,很有才氣,善于辯說,江淮人士,無人能比。 這次受命后,他頭戴葛巾,身著布衣,裝作閑游,去見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來意,出來迎接,劈頭便問:“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遠涉江湖,不是來替曹操來做說客的吧?”蔣干被周瑜開口便道破機關,頗為尷尬。勉強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鄉(xiāng)親,這次來,不過是來拜訪您,順便看看您的部隊罷了。您卻說我是說客,豈不過分?”周瑜笑道:“我雖不及夔與師曠,稱不上知音,但聞韶賞樂,足知雅曲!毖韵轮,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于是請蔣干進入營帳,擺設酒宴,盛情款待,酒罷,對他說:“我有軍機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館住下,等事辦完,我去請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蔣干請人營中。這次,先領著他遍觀軍營,檢視倉庫和軍資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會。席間,周瑜向蔣干展示了自己的侍從、服飾珍寶,并對他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義,內(nèi)結骨肉之親,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即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堅決,蔣干也就無話可說,只好微笑。 蔣干回見曹操,對曹操說,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詞說他不動。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斬其首領,俘萬余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shù)千人入柴桑,周瑜率軍擊之,生俘鄧龍。 曹操基本統(tǒng)一北方后,第一個戰(zhàn)略目標便是荊州。時劉備中原逐鹿失敗,正寄居在荊州劉表那里。孫權也早看中了荊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討江夏,周瑜為前部大督,打敗了盤踞在那里的黃祖。 羽扇綸巾的周瑜 曹操恐孫權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舉揮師南下。時劉表病死,劉琮不戰(zhàn)而降。劉備力孤,無法與曹操爭衡,率眾南逃。曹操順利占領荊州,驕橫益甚,揚言要順流而下,席卷江東。行前,曹操寫信給孫權,信中說:“我奉旨南征,劉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訓練了大軍八十萬,準備與您會獵江東。” 面對這種形勢,東吳的謀臣將士十分驚恐。孫權召集他們商討對策,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迎曹”。他們說:“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只有魯肅等少數(shù)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轉局勢。魯肅建議孫權把周瑜從外地召回。 周瑜歸來,便針對“迎曹”派的觀點向孫權指出:“不然。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jù)江東,地方數(sh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yè),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nèi)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shù)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保ā度龂尽菚ぶ荑斆C呂蒙傳》) 新·周瑜 孫權聞言大喜,對周瑜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shù)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臺,此天以君授孤也!保ā度龂尽菚ぶ荑斆C呂蒙傳》)當夜,周瑜為了堅定孫權的信心,消除他的疑慮,又單獨進謁。他對孫權說:“大臣們一見曹操的戰(zhàn)書上寫有水步兵八十萬,心中恐懼,也不認真推測一下虛實,就提出了降敵的見解,這是沒道理的,F(xiàn)在,我們可以認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帶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萬,而且是經(jīng)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之眾;收降劉表的人馬,最多不過七、八萬,而且這部分人尚心懷觀望、懷疑,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統(tǒng)御著這些疲憊病弱、狐疑觀望的士兵,人數(shù)雖多,何足畏懼?我們只要有精兵五萬就完全可以戰(zhàn)勝他。請您不要遲疑,不要有所顧忌!睂O權聽了,大受感動,拍著周瑜的背說:“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張昭等人,顧惜家人妻小,只為小我考慮,真讓我失望。只有你與魯肅的看法跟我一致,這是老天讓你們二人來輔助我的!五萬人,一時難以湊全。但我已選好三萬人馬,船只糧草和各種戰(zhàn)具也已準備妥當,你和魯肅、程普馬上就可以帶兵出發(fā)。我會繼續(xù)調(diào)發(fā)人眾、糧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戰(zhàn)破曹,當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來找我,我將與曹操決一死戰(zhàn)!” 那時,劉備欲率軍渡江,與魯肅在當陽相遇,共圖計策,劉備于是進住夏口,派諸葛亮謁見孫權,孫權與劉備遂結成聯(lián)盟,共同抗曹。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統(tǒng)兵三萬。魯肅為贊軍校尉,協(xié)助周瑜。周瑜及程普等和劉備部隊會師,與曹軍在赤壁相遇。此時曹軍中已有疾病流行,剛一接戰(zhàn),立即敗退,只好駐扎在江北。周瑜所部駐扎在南岸。 而后,周瑜部下黃蓋獻計:“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保ā度龂尽菚ぶ荑斆C呂蒙傳》)周瑜從黃蓋計。便選蒙沖斗艦數(shù)十艘,里面裝滿柴草,澆上油脂,外面用帳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準備。 黃蓋欲詐降,于是先派人送信給曹操,信中說:“我世受孫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為人當識時務。孫氏要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與中原百萬之眾對抗,眾寡懸殊,勝負已定。江東士吏,不分賢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魯肅執(zhí)意如此!彼在信中表示:“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交戰(zhàn)之日東南風急,黃蓋帶領數(shù)十艘戰(zhàn)船,乘風向曹營進發(fā)。曹軍以為黃蓋真來投降,毫不防備,只是指點觀看。船隊行到距離曹軍水寨二里有余,黃蓋下令各船同時點火!皶r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保ā度龂尽菚ぶ荑斆C呂蒙傳》)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 周瑜又與程普進軍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兩軍尚未交鋒,周瑜先派甘寧前去占據(jù)夷陵。曹仁分出五六千兵馬包圍了甘寧,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呂蒙的計謀,留下凌統(tǒng)守衛(wèi)后方,親帶呂蒙去救甘寧,解除了甘寧之圍。周瑜率兵屯駐北岸,約定日期大戰(zhàn)曹仁。周瑜親自騎馬督戰(zhàn),被飛箭射中右脅,傷勢嚴重,退兵回營。曹仁聞周瑜臥病在床,親自督帥士兵上陣攻擊吳兵。周瑜奮身而起,巡視各營,激勵將士,曹仁于是退走。 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南郡太守,并把下雋、漢昌、劉陽、州陵作為他的奉邑,讓他屯兵于江陵。 游戲圖片 赤壁之戰(zhàn),讓曹操統(tǒng)一中國的進程遭到嚴重挫折,使三足鼎立的局面初露端倪。周瑜亦憑借此戰(zhàn)聲威大震,名揚天下。赤壁戰(zhàn)后,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并于戰(zhàn)時趁機攻占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駐在公安。劉表舊部多附劉備。劉備為了進一步擴大地盤,到京口去見孫權,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為理由,請求孫權把南郡借給他,使他得以控制荊州地區(qū)的局面。 周瑜上書給孫權,書中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zhàn),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yè)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但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勢力太大,應該廣泛招攬英雄人物才能與之抗衡;而劉備又絕非可以輕易制服之人,所以,沒有采納周瑜的建策。 時劉璋任益州牧,張魯不斷生事滋擾。周瑜對孫權說:“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jù)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保ā度龂尽菚ぶ荑斆C呂蒙傳》)周瑜這一計劃,非常有戰(zhàn)略眼光。孫權當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趕回江陵,做出征的準備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陽。一說死廬陵巴丘,今峽江縣巴邱鎮(zhèn)),享年三十六歲。 《江表傳》載周瑜臨終前給孫權的上疏曰:“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 統(tǒng)御兵馬,志執(zhí)鞭弭,自效戎行。 規(guī)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y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 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yǎng)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茍,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 三國志正文則記載周瑜上疏為:“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原至尊先慮未然,然后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zhèn)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周瑜死后,孫權穿上喪服為他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荑ぞ谝袈,即使是酒后,仍能聽出樂人演奏中很細微的疏失,每當這時,他總會回頭一顧。所以當時有謠諺說:“曲有誤,周郎顧!保ā度龂尽菚ぶ荑斆C呂蒙傳》) 周瑜待人謙恭有禮。當時孫權只是將軍,諸將及賓客對他禮儀并不全備,比較草率。只有周瑜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禮來對待。 周瑜心胸開闊,以德服人,只是曾經(jīng)一度與程普不睦。程普認為自己年齡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卻始終折節(jié)容下,從不跟他計較。程普后來敬重佩服周瑜,曾對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至于后人說周瑜氣量狹小,忌賢妒能,被人氣死,則純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對周瑜的才干,劉備、曹操、孫權都非常清楚。劉備曾私下挑撥周瑜和孫權的關系。一次,孫權、張昭等人為劉備送行,張昭等人先離開了,孫權和劉備談話。劉備嘆息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曹操則有意貶低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作用。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戰(zhàn),正趕上我的將士們?nèi)静,于是,我自己燒船退卻,沒想到,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保ǔ啾谥,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不過,不論別人怎樣評論,孫權心中有數(shù)。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賴誰呢?”(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他稱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三國演義》中”三氣周瑜“的故事人盡皆知,但在歷史上,兩人實際并無過節(jié),也無正面交鋒。從赤壁之戰(zhàn)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在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調(diào)賦稅以充軍實,是否與周瑜見過面尚未可知。而周瑜病逝后,為他奔喪至吳的是周瑜的功曹龐統(tǒng),也不是諸葛亮。 編輯本段軼事典故 三國演義形象 《三國演義》由于為了突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將諸葛亮塑造為正面形象,故對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 1、 諸葛亮三氣周瑜:歷史上周瑜氣量寬宏,三氣之說為無稽之談,周瑜與諸葛亮身為東吳蜀漢兩集團臣子極少碰面,從赤壁之戰(zhàn)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做后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喪吊唁的是周瑜舊下屬龐統(tǒng),而不是諸葛亮。 2 、草船借箭: 《三國演義》洪宇宙飾演周瑜 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借箭的是周瑜。 3、 賠了夫人又折兵:歷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這是一場單純的政治婚姻。 4 、智激周瑜:純粹捏造,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zhàn)派人士,正是聽了他的勸說才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繼而有了赤壁之戰(zhàn)。 5 、赤壁之戰(zhàn):諸葛亮并未參與指揮赤壁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乃周瑜等人之杰作。 6、氣量狹小的周瑜:三氣周瑜純屬羅貫中為抬高他人而虛構,劉備評價周瑜“器量廣大”,程普評價周瑜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邁、蘇東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孫權曾為其素服吊喪。周瑜性情開朗,氣度寬宏,深得維恩顯著。精通樂律,即使在醉酒時也能聽出音律的錯誤。 周瑜受貶低的原因 宋神宗元豐五年,一代文豪蘇軾兀立于滾滾奔流的長江之畔,“想公瑾之神”,“壯公瑾之業(yè)”,感慨萬千,以一闋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抒發(fā)出他對風流儒雅,功勛彪炳的周公瑾的無限向往和景仰。 其實,早在三國時代,周瑜便以他的膽略兼人,氣度恢宏和雍容大雅贏得了大家,甚至是敵人的仰慕。但遺憾的是,隨著千年歲月的流浙,這樣一位才華卓越,氣度雍容的一代懦將卻在百姓的心目中蛻變成一名妒賢忌能,器量狹小,目光短淺而又意氣用事的青年將領。以至于雖然沒有任何一部史籍提及那位諸葛孔明在赤壁人戰(zhàn)開始后到底做了些什么,但在千年后的今天人們?nèi)圆坏貌换ê芏嗟臅r間和精力去爭論蘇軾詞中那位“羽扇輪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英雄到底是誰。由此,不禁令人感嘆歲月待周公瑾太不公平。那么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儒雅雍容被歲月的洪流沖刷得面目全非呢? 陳邇冬在《閑話三分》一書中說周瑜“這個人對孫氏忠;對朋友諒;劃策有絕招;風頭足;名聲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輩,自慚形穢之流,難免不生嫉妒之心!边@段話說得有一定道理,但周瑜受貶低,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孫吳集團。 從《三國志》到《漢晉春秋》,從《資治通鑒》到《通鑒綱目》,或以曹魏為正統(tǒng),或以蜀漢為正統(tǒng),反反復復,眾說紛紜。而人物的善惡褒貶也隨之潮起潮落,數(shù)度浮沉。身處夾縫中的東吳無論在哪一種正統(tǒng)觀念下都處于頗為尷尬的地位。 周瑜雖然以他卓越的才華和崇高的人格在歷代的史傳文學中始終保持著、固有的穩(wěn)定性。無論是“擁曹反劉”或是“帝蜀寇魏”,在這些熟讀經(jīng)史深受雅文化熏陶的士大夫們的字里行間依舊始終如一地充盈著對周瑜的無限崇敬和由衷欽佩,但任何一個民族都有雅俗兩種文化,雖然以禮樂詩書為內(nèi)核的雅文化系中,周瑜的形象沒有發(fā)生多大變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以民間意識為內(nèi)核的俗文化系統(tǒng)周瑜幾成“妒才忌能、意氣用事”代名詞。 宋元之際出現(xiàn)的話本《三分事略》。在這部為適應市民娛樂需求而產(chǎn)生的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經(jīng)是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質(zhì)的下跌,從作品中不難看出《三分事略》是完全把周瑜作為劉備集團的對立面來處理的,并且采用了一種低層次的單向、平面的手法來貶斥周瑜,以此來反襯出劉備集團人物的忠義智信。這種幼雅樸素的手法,使得周瑜的性格只能顯現(xiàn)出單一而平面的狹隘與平庸,甚至是愚蠢,相當?shù)哪樧V化,簡單化,不過這倒是頗為符合說唱文學易懂易唱,人物性格單純而鮮明的特征。 元代社會廢止了科舉制度,讀書人沒有了進身之階,由此一大批滿腹詩書的文人放棄了儒業(yè),加入到市井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來,使其創(chuàng)作日趨成熟。羅貫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能否認,《演義》中的周瑜形象比宋元以來任何一部戲曲作品中的周瑜形象都更接近史籍中的原形。在塑造周瑜膽略兼人,雄姿英發(fā)的儒將風范時,作者廣征博引各類史料,但小說畢竟是小說,光有歷史的有實性,并不等于有一個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更何況指導全書的“擁劉”的思想傾向和小說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迫使作者必須具有鮮明的立物,于是,在作品中的劉備之仁關羽之義,張飛之猛,趙云之勇以及孔明之智,無不絢麗多資,閃爍著理想主義色彩的濃厚的古典浪溫主義色調(diào)。對于其它人物,便只能以陪襯面日出現(xiàn)。 因此,無論在歷史的舞臺上周瑜如何叱咤風云,但在《演義》中去終究無法擺脫作為陪襯的命運,并且可能毫不夸旨地說他是諸葛孔明的頭號陪襯人物。的確,《演義》的周瑜確是足智多謀,智勇雙全,他的才略甚至可能蓋過一世奸雄。但是,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卻處處受制,屢屢敗北。正如毛宗所說的“以周瑜之乖巧以襯托孔明倍乖巧”。 然而,作為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孔明需要的不僅僅是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還必須具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眼光,寬宏大量的坦蕩氣度和覺著老練的雍容氣的雍容氣質(zhì),而這一切與史載的周瑜性格類型太相似,不易產(chǎn)生性格上的碰撞,那么故事情節(jié)將無法展開,諸葛亮的個性更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示。 為了塑造那位人格近乎達到自我完善的賢相名臣,作為一名出色文學家的羅貫中不惜突破史料的束縛與限制,吸收民間文藝想象的空間,進行小說藝術的虛構,對周瑜的性格加以改造,并以他的心地偏狹反襯孔明的胸無芥蒂,以他的意氣用事反襯孔明的覺著老練。周瑜的氣量狹小,意氣沖勸和孔明的寬宏大量,沉著光練都在對此中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其實,任何一部史書都沒有提及瑜亮間的如此恩怨,諸葛亮的主要作為是在劉備死后,在此之前除了出使東吳余下的事,主要是為劉備管糧草后勤等,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給孫權上書告誡要謹防劉備時,提及的只是關、張二將,對孔明只字未提。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才能與地位在當時都沒有引到周瑜的重視,那么周瑜又怎么可能去與一個無名小輩為難呢?但是為了中心人物塑造的審美需求,這種對照性的描寫還是始終貫穿著周瑜與孔明的交鋒,以經(jīng)改造了周瑜形象來僅襯出諸葛亮的性格魅力,而市井文學巾周瑜那偏狹沖動的個性經(jīng)過小說家的妙竺筆生花便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越發(fā)地鮮明生動了。 周郎顧曲 “周郎顧曲”現(xiàn)在已經(jīng)演變成對音樂的欣賞贊美,典出《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常被稱為周郎,同樣典出《三國志·周瑜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真三國無雙五周瑜 《周瑜傳》中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是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典故。 魏晉的建安時期是文學史上重要時代。這一時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詩風“慷慣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這種風格被《文心雕龍》譽為“建安風骨”、“漢魏風骨”。具有鮮明爽朗、剛健有力的文風,風清骨俊里又含政治理想的飛揚、人生短暫的哀嘆、強烈的個性以及濃郁的悲劇色彩。 除文學外,這也是音樂史上赫赫有名的時代,名曲《廣陵散》就是失散在此時,此曲敘聶政刺韓相俠累(名傀)事,是琴曲中唯一有殺伐之氣者,嵇康一死,無人能奏。 與《廣陵散》并稱當時的《長河吟》相傳就是為周瑜所做,也有一說,《長河吟》為后人附會之作。 然而,《長河吟》是真是假且不提,周郎雅擅音樂造詣極高確證無疑。 三杯薄醉后,如果發(fā)現(xiàn)有人彈錯了,就一定能聽出來,聽出來也罷了,還要一定回頭看。至于回頭相顧,是為責備之意還只是本能反應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趣致典故很快被引入到詩詞中,并且不斷賦予新的含義。 魏晉之后的南北朝,庾信就有詩,“懸知曲不誤,無事畏周郎!蹦铣愐灿薪傇姡跋倚钠G卓女,曲誤動周郎。” 這里詩里的顧曲周郎雖然出現(xiàn)的場合經(jīng)常不對,但比較端正,一心一意想只要彈好曲,就不必怕周郎了。 但是到了唐朝不一樣了,李端的《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睆那姓`、周郎顧化作了誤拂弦。 唐初釋慧凈與王績則有相合詩,前者曰“ 早時歌扇薄,今日舞衫長。不應令曲誤,持此試周郎!保笳吆汀拔栊滹L前舉。 歌聲扇后驕。周郎不相顧。 今日管弦調(diào)! 被動徹底成了主動,誤拂弦原是為了試周郎。 劉禹錫也曾做《紇那曲》,“ 楊柳郁青青,竹枝無限情。周郎一回顧,聽唱紇那聲。 踏曲興無窮,調(diào)同詞不同。愿郎千萬壽,長作主人翁! 與他竹枝詞一脈相通的清新可親,心平氣和的喜悅。 東坡居士的一闕大江東去名垂千古,其中極贊英杰,被譽為豪放派詞中之冠,“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他也不曾忘記這個典故。蘇胡子的天生詼諧小小發(fā)作一次。周郎的音樂金耳朵成了是不是變聾的小試探。 《次韻王都尉偶得耳疾》,“君知六鑿皆為贅,我有一言能決疣。病客巧聞床下蟻,癡人強覷棘端猴。聰明不在根塵里,藥餌空為婢仆憂。但試周郎看聾否,曲音小誤已回頭! 東坡以下,南宋豪放派詞家的領軍人物辛稼軒出名的愛用典,自然不會放過這般的風流俊賞。 《菩薩蠻》,“畫樓影蘸清溪水。歌聲響徹行云里。簾幕燕雙雙。綠楊低映窗。曲中特地誤。要試周郎顧。醉里客魂消。春風大小喬! 除此外,以梅子黃時雨著稱的賀梅子賀鑄也有名詞《訴衷情》。“喬家深閉郁金堂。朝鏡事梅妝。云鬟翠鈿浮動,微步擁釵梁。情尚秘,色猶莊。遞瞻相。弄絲調(diào)管,時誤新聲,翻試周郎! “時誤新聲,翻試周郎”,說不盡的嫵媚風情,《訴衷情》的詞牌從此又得別名《試周郎》。 最別致瀟灑,卻是唐張祜的《觱篥》。 “ 一管妙清商,纖紅玉指長。雪藤新?lián)Q束,霞錦旋抽囊。 并揭聲猶遠,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顧,微笑是周郎。” 原來曲誤回顧,非冷視相責,僅只會心微笑也。且這個回顧是“密顧”,曲中有誤,悄然回頭,顧盼間微微一笑。 嫵媚可愛當屬吳梅英的《聲聲慢》,“曲中倚嬌佯誤,算只圖、一顧周郎。花鎮(zhèn)好,駐年華、長在瑣窗。”非常的有鄰家小妹嬌憨態(tài)。 其實演變到這里,周郎顧曲早已不僅指對音樂的鑒賞,它即可能是男女間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間不以言喻而以音傳的韻事。 如果不能賞音鑒樂,當然不會有顧曲一說。 明確將顧曲與知音相連的詩詞,最早見于唐湛賁的《伏覽呂侍郎丘員外舊題十三代祖歷山草堂詩》,“桑田代已變,池草春猶碧。識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 蘇軾對此亦有跟和,《送歐陽推官赴華州監(jiān)酒》中有“知音如周郎,議論亦英發(fā)”的詩句,這個知音即指佳友,也許亦指數(shù)朝之后,他之欣賞周瑜“言論英發(fā)”的一文一武隔代知音。 范成大的《臨江仙》則道,“周郎去后賞音稀。為君持酒聽,那肯帶春歸! 知音再往后演變,周郎顧曲也成了懷才不遇的代指,曲誤若有人顧,欣逢知音,若無人顧,則是知音難覓了。 少年時有段飛揚歲月,其后卻處處受制主和派,力主抗金的辛棄疾曾有《惜分飛》,“最是周郎顧。尊前幾度歌聲誤。望斷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處。聞道春歸去。更無人管飄紅雨。 ”一派悵往傷懷。 元邵亨貞另有《賀新郎》,“顧曲周郎今已矣,滿江南、誰是知音客。人世事,幾圓缺。” 到此時,顧曲周郎早已全然成了詩詞中的典故,不必對三國知道太多,對它的出處也無需溯本追源,不再是具體的人,具體的事,而是一種意象,一種表征,歷史與文化徹底融合。 不過,在偶爾的時候,它也會還本來面目,而在那種時候,這個清麗明媚的典故總是會以比較憂傷的姿態(tài)出現(xiàn)。 王質(zhì)的《八聲甘州·事茫!。 “事茫茫、赤壁半帆風,四海忽三分。想蒼煙金虎,碧云銅爵,恨滿乾坤。郁郁秣陵王氣,傳到第三孫。風虎云龍會,自有其人。 朱顏二十有四,正錦幃秋夢,玉帳春聲。望吳江楚漢,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橋紅浪濕,撫虛弦、何處得郎聞。雪堂老,千年一瞬,再擊空明! 正是周郎已去,何人顧曲? 最傷感的則屬鄭板橋的《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杰。 八十萬軍飛一炬,風卷灘前黃葉。樓艫云崩,旌旗電掃, 射江流血。 咸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即是君臣又是摯友,江東雙杰,周郎與孫郎,總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睂O策與周瑜同齡,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時病卒于巴丘,龐統(tǒng)扶靈回返。孫權素服舉哀。迎之蕪湖。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編輯本段相關詩詞 詠赤壁 李 白 (唐) 魏吳爭斗決雌雄,赤壁樓船一 黃維德版周瑜(20張)掃空。 烈火初張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滿江紅 赤壁懷古 戴復古(南宋) 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 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qū)宇。 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 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 赤壁 戴復古 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 白鳥滄波上,黃州赤壁邊。 長江酹明月,更憶老坡仙。 詠赤壁 (唐 胡曾) 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 題周瑜將軍廟 (唐 胡曾) 共說生前國步艱,山川龍戰(zhàn)血漫漫。 交鋒魏武旌旗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庭際雨余春草長,廟前風起晚光殘。 功勛碑碣今何在?不得當時一字看。 讀三國志 (李九齡 唐) 洪宇宙版周瑜(18張)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huán)。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閑。 偶書三首(之三)(張耒 宋) 周郎戰(zhàn)處滄江回,魚龍蕩潏山石摧。 荊州艨艟莫舉楫,走君不勞一炬灰。 當年雄豪誰復在,喬木荒煙忽千載。 蘄州截竹作笛材,一寫山川萬古哀。 赤壁風月笛圖 (金 李純甫) 征鼓掀天旗腳紅,老狐膽落武昌東。 書生那得麾白羽?誰識潭潭蓋世雄? 裕陵果用軾為將,黃河倒卷湔西戎。 卻教載酒月明中,船尾嗚嗚一笛風。 九原喚起周公瑾,笑煞瞻州禿鬢翁。 過赤壁偶成絕句二首 (明 王奉) 赤壁橫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公。 天公已定三分勢,可嘆奸雄不自量。 赤壁石刻 (明 朱楨) 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無窮。 峭壁窮峙江流東,當年鏖戰(zhàn)乘天風。 百萬北走無曹公,鼎立已成煙焰中。 大書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舊還英雄。 吳·赤壁 孫元晏 會獵書來舉國驚,只應周魯不教 梁朝偉版周瑜(20張)迎。 曹公一戰(zhàn)奔波后,赤壁功傳萬古名。 周瑜宅 鄭燮(清) 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杰。 八十萬軍飛一炬,風卷灘前黃葉。 樓艫云崩,旌旗電掃,射江流血。 咸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 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編輯本段歇后語 周瑜打黃蓋— 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周瑜要飯----- 窮嘟嘟(都督) 周瑜謀荊州 -- 賠了夫人又折兵 諸葛亮哭周瑜----假戲真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