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堤原名“白沙堤”,是將杭州市區(qū)與風(fēng)景區(qū)相連的紐帶,東起“斷橋殘雪”,經(jīng)錦帶橋向西,止于“平湖秋月”,長約2里。在唐即稱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稱孤山路、十錦塘。
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有詩云:“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即指此堤。后人為紀(jì)念這位詩人,稱為白堤。堤上桃柳成行,芳草如茵,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涂碧,如在畫中游。
白堤寬闊而敞亮,靠湖邊密植垂柳,外層是各色的桃花。每到三四月份垂柳碧綠的窄葉掛滿柔軟的柳枝在湖風(fēng)中婆娑起舞,柳枝飄飄蕩蕩的垂進(jìn)湖面。垂柳與湖水讓人感覺到了大自然那天衣無縫的和諧與濃情。
名稱由來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為了貯蓄湖水灌溉農(nóng)田而興建的,以風(fēng)光旖旎而著稱。后來,人們以為這條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就叫它“白堤”。實(shí)際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曾在舊日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修筑了一條堤,稱為“白公堤”,如今已經(jīng)無跡可尋了。
白堤舊日以白沙鋪地,今已改為柏油路面,兩側(cè)花繁樹茂,有絢麗多彩的碧桃,有婀娜多姿的垂柳,明代王稚登的《十錦塘》詩,將堤上景色渲染得十分熱鬧:“湖邊綠樹映紅闌,日日尋芳碧水灣。春滿好懷游意懶,鶯撩吟興客情閑。波中畫舫樽中酒,堤上行人岸上山。無限風(fēng)懷拼一醉,醉看舞蝶繞花間。”
編輯本段相關(guān)介紹
西湖
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里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旅人,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陽春三月,鶯飛草長。蘇白兩堤,桃柳夾岸。兩邊是水波瀲滟,游船點(diǎn)點(diǎn),遠(yuǎn)處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時走在堤上,你會被眼前的景色所驚嘆,甚至心醉神馳,懷疑自己是否進(jìn)入了世外仙境。[1]
而西湖的美景不僅春天獨(dú)有,夏日里接天蓮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橫斜的紅梅,更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細(xì)雨迷蒙中的樓臺------無論你在何時來,都會領(lǐng)略到不同尋常的風(fēng)采。
靈隱寺
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就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
大雄寶殿高33.6米,是中國保存最好的單層重檐寺院建筑之一。
殿內(nèi)正中有貼金釋加牟尼像,凈高9.1米,加上蓮花底座和佛光頂盤,高達(dá)19.69米,坐像用24塊香樟木拼雕而成,精細(xì)而莊嚴(yán)。
大殿兩側(cè)分列“二十諸天”和“十二圓覺”像,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靈隱一帶的山峰怪石嵯峨,風(fēng)景絕異,印度僧人慧理稱:“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故稱“飛來峰”。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山高168米,山體由石灰?guī)r構(gòu)成,與周圍群山迥異。
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飛來峰的廳巖怪石,如矯龍,如奔象,如臥虎,如驚猿,仿佛是一座石質(zhì)動物園。山上老樹古藤,盤根錯節(jié);巖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贊:"湖上諸峰,當(dāng)以飛來為第一。
飛來峰奇石嵯峨,鐘靈毓秀,在其巖洞與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時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造像最為珍貴,堪稱我國石窯造像藝術(shù)中的瑰寶,故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飛來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綠蔭深處,泉水晶瑩如玉,在清澈明凈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噴薄而出,無論溪水漲落,它都噴涌不息,飛珠濺玉,如奏天籟。明代畫家沈石田詩云:"湖上風(fēng)光說靈隱,風(fēng)光獨(dú)在冷泉間。"冷泉池畔建有冷泉亭。
九溪十八澗
是一幅以“溪水”為主題,以山和樹為依托的一處幽雅寧靜的山澗美景,位于龍井南面,距西湖10余公里。起源于楊梅嶺的楊家塢,次第匯合青灣、宏法、方家、百丈、唐家、佛石、云棲、渚頭、小康等9個山塢的細(xì)流成溪,再經(jīng)徐村注入錢塘江;十八澗在煙霞洞西南,起源龍井的龍井村,穿繞林麓,次第匯合詩人嶼、孫文瀧、雞冠瀧等許多細(xì)流而成澗,九溪十八澗因而得名。
清末學(xué)者俞樾游九溪詩曰:“九溪十八澗,山中最勝處。昔久聞其名,今始窮其趣。重重疊疊山,曲曲環(huán)環(huán)路。咚咚叮叮泉,高高下下樹。”現(xiàn)有溪中溪樓閣和林海亭、九泓亭等建筑。
北高峰
財(cái)神真君北高峰——北高峰在杭州靈隱寺后,石磴數(shù)百級,曲折三十六灣。上有華光廟,以祀五圣。山半有馬明王廟,春日祈蠶者咸往焉。峰頂浮屠七級,唐天寶中建,會昌中毀;錢武肅王修復(fù)之,宋咸淳七年復(fù)毀。[2]
公共交通
乘807、游1、2路到斷橋站下,即到白堤。
相關(guān)服務(wù)
美食
在斷橋馬路對面的市少年宮隔壁,有一家叫做“酒旗風(fēng)”的小茶餐廳,該店做菜泡飯和煲仔飯很不錯,其中的“干魷辣泡飯”(10元/碗)很不一般,一言以蔽之,香、辣、鮮。另外,店里還有很多智力玩具和各種棋牌可供娛樂。
小貼士
歷史典故
白堤由來
白堤原名“白沙堤”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風(fēng)光旖旎而著稱。它雖與白居易主持修筑的白堤不在一個方位,但杭州人民為緬懷這位對杭州作出杰出貢獻(xiàn)的“老市長”,仍把它命名為白堤。
原文:《錢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二,三潭印月
|
|
基本資料
西湖十景之十
三潭印月島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風(fēng)景秀麗、景色清幽。又名三潭映月,面積6萬平方米。故此島有“小瀛洲”之稱,島蔭凝秀,園林精雅,文脈蘊(yùn)藉,豐姿綽約,名列西湖十景,尤以仲秋時節(jié)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與賞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輝映、神思遄飛而向?yàn)榍镉握咚氐健?SUP tangram_guid="TANGRAM__8">[2]
從島北碼頭上岸,經(jīng)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橋,橋上有開網(wǎng)亭、迎翠亭、花架亭、御碑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九曲橋東,隔水與一堵白粉短墻相望。墻兩端了無銜接,形若屏風(fēng)。但粉墻上開啟四只花飾精美的漏窗,墻內(nèi)墻外空間隔而不斷,相互滲透。墻外游人熙熙攘攘,墻內(nèi)卻幽雅寧靜,咫尺之間兀自大異其趣。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觀享譽(yù)中外。三潭印月園地是明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積而成,周圍環(huán)形堤埂筑于萬歷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連以曲橋,東西系以柳堤。面積7公頃,俯視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水上園林而著稱。洲上有“開網(wǎng)”、“亭亭”、“迎翠”、“閑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樓、臺,石橋曲折有致,漏窗空靈深遠(yuǎn),花木扶疏,倒影迷離,置身其間,有一步一景,步移景異之趣。
編輯本段綠島凝翠
地理位置
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而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島中最大的一個島,面積七公頃。四周圍是環(huán)形堤埂,島中有湖,水面劃為“田”字形,建有一座九轉(zhuǎn)三回、三十個彎的九曲橋。島上建筑精致,四時花卉扶疏,有“水上仙子”美稱。島南湖面上有三個石塔鼎足而立,塔高2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個小圓孔,有“明月映深潭,塔分三十二”之說,每個石塔個小孔,三個就是15個,加上水中倒影就是32個。綠島凝秀,廊橋曲折,文脈凝重,豐姿綽約。古時候,人們常把想象中的海上的瓊山仙島稱為“蓬萊三島”,分別稱作蓬萊、方丈、瀛洲。在中國古典園林營造的時候也恪守這種一池三山的模式,隱喻“蓬萊三島”象征仙境。所以在西湖,人們也把湖心亭、阮公墩、三潭映月比作蓬萊、方丈、和小瀛洲[3]。故三潭映月也有“小瀛洲”之稱。
風(fēng)景描述
三潭印月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huán)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xiàn)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dú)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jīng)典之作。三潭印月島的前身是水凡保寧寺。
歷史資料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筑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
所。又在島南湖中,原蘇軾立塔處重新建造三座較大的瓶形石塔,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筑曲橋,堂軒,沿內(nèi)湖環(huán)植木芙蓉,復(fù)經(jīng)清光緒間退休將領(lǐng)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fēng)貌。素以“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水上園林而著稱。洲上有遙碧廊、九曲橋、九獅石、竹徑通幽、萬字亭,島中有東郎亭、迎翠軒、花鳥廳、御碑亭、我心相印亭,亦仙也、閑放臺、先賢祠。亭、榭、樓、臺,石橋曲折有致,漏窗空靈深遠(yuǎn),花木扶疏,倒影迷離,置身其間,有一步一景,步移景異之趣。
湖濱信步,花木扶疏,步移景異。此地地處西湖水域之中,是領(lǐng)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絕妙處,更是觀賞蘇軾詩中所說的“水光瀲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西湖新十景之四“湖濱晴雨”的最佳處。
花影扶疏
主要景致
它是西湖三島中最大的島,面積約七公頃,其中水面積占60%。島基是明萬歷年間錢塘縣令聶心湯利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筑而成的,島中湖面被橋堤分割成“田”字形,構(gòu)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清代又對其進(jìn)行了擴(kuò)建,東西連柳堤,南北建曲橋,形成了今天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格局。
(2)我心相印亭
“我心相印”是佛教禪語,大家切不要以為是情侶間倆心相印的意思,原來的意思為:“不須言,彼此意會”,也即通常所說的“心心相印”之意。但話又說回來了,如不是“倆心相印”又何來“不必言說,彼此會意”呢。亭前有石欄,憑欄瞭望,湖中三石塔亭亭玉立在眼前,廣闊的湖面與遠(yuǎn)近景色也歷歷在目。
(3)九獅石
先賢祠之前,九曲橋畔,正面一塊大石,名“九獅石”上有九只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 有的形似。有的神似,很有意趣。兩邊各有一亭,右面一亭為三角亭,造形別致
,名開網(wǎng)亭,取開網(wǎng)放生之意;左面一亭為四角亭,名“亭亭亭”,取明代聶大年詩“三塔亭亭引碧流”之句。
(4)竹徑通幽
過三亭往右,一堵矮墻,墻上4個嵌花漏窗,中間一個月門,將墻后景色遮隔起來, 但遮而不斷,隔而不絕,透過漏窗,墻外千竿翠竹,自有畫意。游人想探個究竟,可自月門步入佳境。因此月門之上清康有為題“竹徑通幽”。
(5)先賢祠
(6)李衛(wèi)祠
西南部水
大致范圍包括小瀛洲及其南側(cè)局部湖面暨三座瓶狀石塔,以賞月和水上園林著稱。
(1)石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浚湖筑堤期間,所在位置不是今天三塔的位置。
南宋咸淳《臨安志》卷三十六:“西湖三潭,土人相傳,云在湖中”。
清雍正《西湖志》卷三:“東坡留意西湖,極力浚復(fù),在湖中立塔以為標(biāo)表,著令塔以內(nèi)不許侵為菱蕩。舊有石塔三,土人呼為三塔基。南宋舊圖,從南數(shù),湖中對第三橋之左為一塔,第四橋之左為一塔,第五橋之右為一塔。”
(2)小瀛洲前身為水心保寧寺,也稱湖心寺,北宋時為湖上賞月佳處。
明《西湖游覽志》卷二:“國朝弘治間,按察司僉事陰子淑為諸生時,曾游入寺,廉得眾僧之奸。及為秉憲,甚厲,時寺僧倚怙鎮(zhèn)守中官,見任官長及卿士大夫以酒肴人游寺者,杜門不容,陰乃發(fā)其奸事,立毀之,并去其塔。”
清《湖山便覽》卷三:“萬歷三十五年,錢塘令聶心湯請于水利道王道顯,用蘇公法卷取葑泥,繞灘筑埂,成湖中之湖,以為放生之所,又于舊寺基建德生堂。三十九年,令楊萬里繼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guī)制盡善,遂以德生堂增葺為寺,復(fù)舊湖心寺額。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
(3)明末清初,湖心寺再毀,后李衛(wèi)主持修建。
清雍正《西湖志》卷三:“池上構(gòu)亭,恭懸御書匾額,復(fù)建小亭于池北,以奉御碑。內(nèi)置高軒杰閣,平橋三折而人,空明窅映,儼然湖中之湖。”
梅花丹
概述
《西湖風(fēng)景園林——1949至1989》:三潭印月,解放初,東北面、東面和西南面都有游船埠頭。一上東北角埠頭,就有‘小瀛洲’石牌坊、浙江先賢祠等。先賢祠前有九獅石立于橋旁水際。過小瀛洲牌坊順橋前進(jìn),有‘開網(wǎng)亭’、‘亭亭亭’,再西有 卍字亭。亭對面橫著花墻,中開洞門,門額為康有為題字‘竹徑通幽’。進(jìn)圓洞門通‘閑放臺’、‘一寄樓’。
詳細(xì)
沿花墻前園路再西過橋,即人稱島中有島的三潭印月中心點(diǎn)。這里有亭建在十字路口,石柱上刻有日偽時期杭州市長的題聯(lián),亭西原有關(guān)帝廟(即永明禪院)等。再西過橋即‘三潭印月’碑亭,過碑亭即‘我心相印’亭,亭前湖面上有三座石塔,取鼎足之勢!
1953~1955年,采用竹籠灌石填基,拓寬湖岸,駁自然式湖坎,在關(guān)帝廟前辟建金魚池。1958年,因臺風(fēng)侵襲,柱架傾頹,拆除已霉?fàn)無法修理的卍字亭,并在亭基上改置花壇。1959年改建浙江先賢詞,拆去三面磚墻,建成回廊,設(shè)置靠背坐凳。拆除關(guān)帝廟,新建“迎翠軒”、“花鳥廳”,開設(shè)商店、茶室和接待室,填平迎翠軒前金魚池,擴(kuò)大為草地。鑿去十字路口亭柱上日偽市長的題字,改建“我心相印”亭。
1971年,改建九曲橋橋面,石柱改用鋼筋混凝土,原有木欄桿改用鋼管,并將橋面升高20厘米左右。
1972年,在原浙江先賢祠北添建水泥平臺,兼作游船埠頭之用。
1973~1977年,島內(nèi)、外湖岸,砌成自然式疊石,補(bǔ)植花木,改鋪石板園路。東北角新建“皺月廊”,大修“閑放臺”等園林建筑與生產(chǎn)用房。
1979—1982年,翻造“竹徑通幽”花墻,恢復(fù)拆去多年的“扇面亭”,改建“我心相印”亭,移去亭前游船埠頭,遷至“扇面亭”近旁,亭前增鋪石板平臺,鏤花欄桿。從島外運(yùn)進(jìn)大量土方填高地面,全島平均增高50厘米左右,改變原先低濕狀況。
1983—1984年,改建和添建島上公共廁所等設(shè)施。
1985年,開始整修花鳥廳、回廊、鋪設(shè)電纜,添加園燈。
落玉盤
簡介
瀛洲美景還從島上向湖上延伸。島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別致優(yōu)美。塔頂如葫蘆狀,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環(huán)塔身分布五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三塔平面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每邊長六十二米。每逢仲秋時,皓月當(dāng)空,水天相映,塔中點(diǎn)燃蠟燭,與明月上下爭輝。賞月游湖者搖漿前來,攪動滿湖銀輝,寄托無限的悠思,怡然忘歸。
三座石塔
中秋之夜,園中的工人會乘船到達(dá)三個塔,并在每個塔中心點(diǎn)上一支蠟燭,圓形的洞放出了蠟燭的光芒,遠(yuǎn)看像月亮一樣,而每個石塔有五個洞,而三個石塔總共可映印出十五個月亮,加上倒影三十個,加上還有天上一個,倒影一個,最后一個嘛,是游人的心中月。三十三個月亮這一奇異景致,只有在月朗天青的中秋之夜才能觀賞到。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西湖泛舟,領(lǐng)略“煙籠寒水月籠紗”的美境是最愜意的事。三個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燈光從塔中透出,宛如一輪輪明月,倒影在湖中。皓月當(dāng)空時,月光、燈光和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襯,畫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讓人流連往返。 此時的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與賞月人的心中月相輝映,神思遄飛,一向?yàn)橛慰退膬x,三潭印月因此得名。
由于三潭印月的美麗景色,我國將它的形象放在了錢幣上。最先是七十年代末的外匯兌換券1元,正面就是翠綠色的三潭印月圖案;然后第五套人民幣的一元紙幣的背面風(fēng)景也采用了幾乎一樣的圖案——水中的三座石塔。因此,三潭印月的名氣大增。
形成趣談
其一,所謂三潭,實(shí)際上是3個石塔和其周圍水域,石塔建于宋代元四年(公元1089年),每個高2米,分別矗立在水光瀲滟的湖面上,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小瀛州之南的湖面上是湖上賞月的極佳去處,水深若潭,月影幽深。
當(dāng)年蘇軾清理西湖的淤泥時,這里挖掘最深,為了標(biāo)志水域界限和標(biāo)示湖中淤泥淤積情況,在此修理石塔。每逢中秋佳節(jié),皓月當(dāng)空,人們在中空的塔內(nèi)點(diǎn)上蠟燭,燭光外透,這時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燭光,月光,湖光交相輝映的綺麗景色。蘇軾疏浚西湖之后,在西湖深水處建成三座瓶形石塔,明令從蘇堤到這里的水域不得種植菱芡,并顯示湖泥淤積情況,F(xiàn)存的三塔是明天啟年間重建的,三塔高約2米,分布呈每邊62米的等邊三角形。
其二,修筑蘇堤后,蘇軾馬上又想到:如何才能使淤泥不再淤積,水草不再滋生?他集中大家的智慧,作了個非常聰明的決定:將岸邊湖面租給民戶種植菱角。因?yàn)榉N植菱角時必須按時清除水中雜草,這樣,一來農(nóng)民可以及時清理水草,保證不再淤泥;二來可收取民戶的租金,將這筆錢用于西湖的整治維護(hù);三來可解決一些民戶的生計(jì),真正是一舉三得!
但西湖水面實(shí)在太大了!如果有民戶在水面隨意種植,官府也很難及時監(jiān)督管理。不過這也難不倒蘇軾。為了保持西湖大部分水域的開闊清澈,蘇軾在西湖的中心位置建造了三座小石塔,石塔之間相望為界,圍成一個水域,嚴(yán)禁民戶在這個水域內(nèi)種植。小石塔后來逐漸演變?yōu)樽钪奈骱谰啊叭队≡隆薄?/FONT>
歷代香客有雜談
一種是《西湖志》所說:“月光映潭,分塔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目!薄
另一種是畫家所繪,畫3個小石塔,各懸一月影于中,基本上跟上說相同。
再一種認(rèn)為因每塔有5個小圓孔,若在每個小孔中點(diǎn)上燈燭,洞口蒙一層薄紙,共得15個月亮,湖中倒影15個,再加上天空一輪皓月和倒映在湖面的一輪圓月,可看到32個月亮,若是加上心中之月,總共是33個月亮。
還有一種是清代陸次云在《湖壖雜記》中所載:
順治壬辰(公元1652年)春,偶同王子古直登教場山絕頂,下盼湖中有三大圓暈見于放生池之左側(cè)。詢之山僧,僧曰:“此所謂三潭印月也!币蛭蛴≡轮f,謂其似月而非真月,向之畫工大誤矣。
前面四種說法可分兩類:
一類是說所印者乃真月
一類是說所印者乃假月。
三潭印月千秋雪
概述
傳說三潭印月是一只大香爐的三只腳,而這只大香爐則倒扣著一條黑魚精,香爐的三只腳伸出水面就成了三潭印月。但這一傳說卻有兩個版本。
魯小妹智斗黑魚精
西湖里有三座石塔,象三個寶葫蘆一樣,長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每到中秋之夜,明月當(dāng)空,人們喜歡在石塔的圓洞里點(diǎn)上燈燭,把洞口糊上薄紙,水里就會映出好多小月亮,月照塔,塔映月,景色十分綺麗。那就是有名的“三潭印月”。
那么,這三座石塔是哪里來的呢?
有一年,山東的能工巧匠魯班帶著他的小妹,到杭州來。他們在錢塘門邊租了兩間鋪面,掛出“山東魯氏,鐵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剛剛掛出,上門拜師的人就絡(luò)繹不絕。魯班挑挑揀揀,把一百八十個心靈手巧的年輕后生收下作為徒弟。
魯班兄妹的手藝好極了,真是鬼斧神工:鑿成的石狗會看門,雕出的木貓會捕鼠。一百八十個徒弟經(jīng)他們一指點(diǎn),個個都成了高手。一天,魯班兄妹正在細(xì)心給徒弟們教手藝,忽然刮來一陣大風(fēng),頓時天上烏云翻滾,原來有一只黑魚精到人間來作祟。黑魚精一頭鉆進(jìn)西湖中央,鉆出一個三百六十丈的深潭。它在潭里吹吹氣,杭州城里就滿城的魚腥臭;它在潭里噴噴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這一天,湖邊的楊柳折斷了,花朵凋謝了,大水不斷往上漲。
魯班兄妹帶著一百八十個徒弟,一起爬上寶石山。他們朝山下望望,只見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浸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四散奔逃。湖中央,有一個好大好大的漩渦,漩渦當(dāng)中翹起一只很闊很闊的魚嘴巴,魚嘴巴越翹越高,慢慢地露出整個魚頭,魚頭往上一挺,飛起一片烏云,烏云飄飄搖搖落到寶石山頂上,云頭落下一個又黑又丑的后生。
黑后生轉(zhuǎn)動著圓鼓鼓的斗雞眼珠,朝魯妹瞟瞟:“哈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當(dāng)?”魯妹說:“姑娘我是能工巧匠!焙诤笊阳斆脧念^看到腳:“對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彎彎的眉,想必會綾羅綢緞巧裁剪。走,跟我去做新衣裳!濒斆美硪膊焕硭:诤笊阳斆脧念^看到腳:“對了,我看你苗條身材纖巧的手,想必有描龍繡風(fēng)的好針線。走,跟我去繡棉被!濒斆脜拹旱貏e轉(zhuǎn)頭。
黑后生猜來猜去猜不著,心里想了想,瞇起眼睛說:“漂亮的大姑娘,不會裁剪不要緊,不會刺繡沒關(guān)系,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樂得享清福。”說著,伸手拉魯妹。魯班一榔頭隔開他的手,喝道:“滾開!”黑后生仍舊咧著大嘴,嬉皮笑臉:“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頭!大姑娘嫁給了我,什么都好說,要是不嫁,再漲大水漫山岡!
魯妹心里想,倘若再漲水,全城百姓的性命都保不住。她眼珠兒一轉(zhuǎn),有辦法了。對黑后生說:“嫁給你不能急,讓阿哥先給我辦樣嫁妝!焙诤笊宦,開心了:“好姑娘,我答應(yīng)。你打算辦什么嫁妝?”“高高山上高高巖,我要阿哥把它鑿成一只大香爐!焙诤笊吲d地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魚王,下凡立廟堂。有個你陪嫁的石香爐,正好拿它來收供養(yǎng)。”
魯妹拉過阿哥商量了一陣。魯班對黑后生說:“東是水,西是水,怎么辦?你先把水退下去。”黑后生張開闊嘴巴一吸,滿城的水都倒灌進(jìn)他的肚皮里去了。魯班指著山上一塊懸崖問后生:“你看,把這半座山劈下來作石香爐怎么樣?”“好哩,好哩,大舅子,你快鑿,鑿得越大越風(fēng)光。”“香爐大,香爐高,重重的香爐你怎么搬呢?”“喏喏喏,只要我抬抬腳,身后就會刮黑風(fēng)。小小的石香爐算什么,就是一座山我也吸得動。”
等到避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魯班他們就爬上那倒掛的懸崖。魯班輪起大榔頭,在懸崖上砸一錘,他的一百八十個徒弟,跟著砸一百八十錘。“轟隆”一聲,懸崖翻下來了。——從此,西湖邊的寶石山上就留下一道峭壁。
這塊懸崖真大。這邊望望白洋洋,那邊望望洋洋白,怎么把它鑿成滾圓滾圓的石香爐呢?魯班朝湖心的深潭望望,估計(jì)好大小,就捏根長繩子,站在這塊懸崖當(dāng)中,叫妹妹拉緊繩子的另一頭,“啪嗒啪嗒”跑兩步。魯妹的腳印就在懸崖上畫了一個圈。魯班先鑿了一個大樣,一百八十個徒弟按照樣子鑿。鑿了一天又一天,七七四十九天,這塊懸崖變成了一只很大很大的石香爐。圓鼓鼓的香爐底下,有三只倒豎葫蘆形的尖腳,尖腳上,都有三面透光的圓洞。
石香爐鑿成了,魯班朝黑后生說:“你看,我妹妹的嫁妝已經(jīng)做好了,現(xiàn)在,就請你搬下湖!焙诤笊敝履镒印t敯嗾f:“別忙!你先把嫁妝搬下去擺起來,再打發(fā)花轎來抬!焙诤笊吲d死了,一個轉(zhuǎn)身就往山下跑,他卷起旋風(fēng),竟然把那么大的石香爐骨碌碌吸得向后滾。黑后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就變成黑魚,鉆進(jìn)深潭,石香爐滾呀滾呀,滾到湖中央,在深潭邊的斜面一滑,“啪”一聲倒覆過來,把深潭罩得嚴(yán)嚴(yán)實(shí)實(shí),不留一絲縫隙。
黑魚精被罩在石香爐下,悶得透不過氣來,往上頂頂,石香爐動也不動,想刮陣風(fēng),又轉(zhuǎn)不開身子,沒辦法,只好死命往下鉆,它越往下,石香爐就越往下陷……黑魚精終于悶死了,石香爐也陷在湖底的爛泥里,只在湖面上露出三只葫蘆形的腳。
這便是“三潭印月”三個石塔的由來。
觀音平禍降魚精
很早以前,一條千年黑魚精逃出龍宮,闖到錢塘江里,興妖作怪。從此以后,錢塘江兩岸常常鬧水災(zāi),堤岸被沖倒,稻田被淹沒,害得老百姓叫苦連天。
一天,黑魚精變成一個黑大漢,到杭州城隍廟來玩耍。他走到望江橋邊,忽然聞到一股香氣,回頭一看,橋邊有個點(diǎn)心攤,一個老太婆身穿白衣白裙,在賣餛飩面,熱氣騰騰,香氣撲鼻。黑魚精趕路趕得吃力了,一口氣吃了五碗餛飩面。一霎時,黑魚精肚皮痛得大喊大叫,趴在地上打了十八個滾,“嘩”地一聲,吃下去的餛飩面都吐了出來。老太婆拿起拂塵朝地上一拂,餛飩面變成了一根鐵鎖鏈,把黑魚精鎖牢了。原來,這個老太婆是觀音娘娘的化身。
觀音娘娘把黑魚精帶到大井巷里,將它鎮(zhèn)在大井底下。黑魚精向菩薩求情,觀音娘娘說:“你為非作歹,禍害百姓,若要出來,除非井頭現(xiàn)天光。”原來這大井與別的露天井不同,是圍在房子里的內(nèi)井,終年見不到陽光。誰知有一年,杭州來了個新知府,夜里巡視街坊,提燈在大井巷里走,燈光照到了大井上。只聽井底下“轟隆”一聲聞響,黑魚精掙脫了鐵鎖鏈,逃出大井,頭也不回的就竄到了西湖里。
黑魚精怕觀音娘娘再來收拾它,就在西湖中央鉆了個三百六十丈的深潭,平時躲在深潭里睡懶覺,只要到了午時三刻,肚皮餓了,就從深潭里翻身出來找東西吃。每到這時候,湖面掀起層層波浪,湖心旋渦滾滾,漁船、游船、貨船躲避不及,有的被浪頭打翻,有的被旋渦卷沉,船里的人被黑魚精吞進(jìn)肚里,當(dāng)了點(diǎn)心。從此,那些捕魚的漁民、劃船的船民,都嚇得不敢下湖了。
一天,觀音娘娘從蓬萊仙島回南海,路過西湖上空,見湖面上突然升起一片烏云,湖水翻滾,波浪洶涌。按下云頭一看,才知道是黑魚精逃出了大井,在西湖里興風(fēng)作浪。觀音娘娘便來到上天竺寺,向如來佛借來供桌前的一只香爐。這時候,黑魚精正好竄出湖面,張開巨嘴,口噴白沫,尋找食物。觀音娘娘隨手地起香爐,對準(zhǔn)黑魚精頭上壓去。黑魚精見頭頂上落下個東西來,抬頭一看,見是白衣白裙的觀音菩薩,嚇得連忙鉆入潭底。香爐在空中射出萬道金光,越變越大,只聽得一聲巨響,香爐口朝下罩住了潭口,把黑魚精鎮(zhèn)壓在西湖底下,永遠(yuǎn)出不來了。只有三只香爐腳露出在湖面上。
據(jù)說,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就是香爐的三只腳。又因?yàn)橄銧t里的一爐香灰倒翻在西湖里,從此,西湖泥都成了香灰泥。
三,天目溪
天目溪,又稱分水江、桐溪、紫溪,全長174km,是富春江上的一條支流,發(fā)源于浙江省臨安市西部,浙皖兩省交界處天目山龍?zhí)辽阶匀槐Wo(hù)區(qū),流經(jīng)桐廬縣城與富春江匯合,屬于錢塘江流域,經(jīng)杭州灣匯入我國東海。其中安徽省境長11.6km,浙江境內(nèi)163KM。總流域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1.3億立方米。自然落差1142m。水能理論蘊(yùn)藏量)0.07萬kW。流域已建水電站2座,總裝機(jī)容量0.75萬kW。主要支流有八都溪、十一都溪等。
龍?zhí)辽阶匀槐Wo(hù)區(qū)在臨安西部、浙皖兩省交界處,保護(hù)區(qū)內(nèi)樹木茂密,禽獸眾多,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森林蓄積量4.04萬立方米,
森林覆蓋率近95%。它原為昌化林場一個林區(qū),1985年8月經(jīng)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zhǔn),建立省級自然保護(hù)區(qū),重點(diǎn)保護(hù)針闊葉混交林垂直分布帶。
天目溪漂流
天目溪漂流[2]素有“溪有十八灘,一灘高一灘”之說。天目溪竹筏漂流行程約1.5小時,既有平潭碧波,又有急流險(xiǎn)灘。皮筏漂流者自
操船槳,可一人游,眾人游,劃槳嬉水,任意東西,煞是逍遙。漂流途中有5分鐘上岸時間買竹筒飯回竹排上吃,竹筒飯10元/個,還有精彩的魚鷹(鸕鶿)捕魚表演,游人可與魚鷹拍照同樂,更可與竹筏船工對山歌。天目溪是富春江上的一條支流,水質(zhì)清澈,搖曳的水草,形態(tài)不一的鵝卵石清晰見底,溪流蜿蜒曲折,一個灘連著一個灘,素有“溪有十八灘,一灘高一灘”之說。置身竹筏上,時而穿澗過坳,山回水轉(zhuǎn),時而跌巒起伏,長風(fēng)破浪,還可看魚鷹悠閑捕魚之場景,讓人癡癡沉醉,盡享漂流之樂。天目溪漂流包括竹筏和皮筏漂流, 是沿當(dāng)年徐霞客放舟漂流線路而開發(fā)的旅游項(xiàng)目,行程約2.5小時, 距瑤琳仙境1.5公里, 與紅燈籠鄉(xiāng)村家園相連,它們共同組成瑤琳仙境旅游板塊, 漂流的全程約2.5公里。天目溪上的竹筏漂流能使你們開心、愉快,留下美好難忘的印象。
交通攻略
從桐廬到天目溪漂流桐廬汽車站坐開往分水的班車,可以到達(dá)天目溪漂流景區(qū),車費(fèi)4元,30公里的路程40分鐘可以到達(dá)。
從杭州到天目溪漂流
汽車西站到桐廬的班車最多,一天26個班次快客車票30元,普通車票26元,全程87公里。
汽車南站到桐廬的班車一天16班,快客34元,普通班車26元
杭州汽車客運(yùn)中心站的車最少,沒有直達(dá)車都是過路車,開往新安江,麻車,大洋,里葉,馬目,梅城等地的班車經(jīng)過桐廬,車費(fèi)27元,全程90公里。
外省游客可以乘坐火車到杭州,從杭州轉(zhuǎn)車到桐廬汽車站,再從桐廬坐開往分水鎮(zhèn)的車,途中在天目溪漂流景區(qū)下車即到。
特產(chǎn)美食
子陵魚
子陵魚產(chǎn)于梅城近郊新安江上的七里瀧峽谷,江流湍急,水質(zhì)明凈是子陵魚生長得天獨(dú)厚的理想環(huán)境,它們一面緩緩地逆流奮進(jìn),一面吞吃山水中沖刷下來的豐盛餌料;其胸鰭可變成一個吸盤,緊緊地吸附于石壁之上,以免被急流沖走。每年初夏,體小不盈寸的子陵魚浩浩蕩蕩溯江頂流而上,漁民們以夏布網(wǎng)競相捕撈,每6~7.5公斤鮮魚可制成1公斤魚干。
瑤琳洞藏酒
瑤琳仙境洞藏酒這種被譽(yù)為“產(chǎn)自名山 ,它采用中國傳統(tǒng)白酒釀造工藝,利用泰山山脈泉水和純糧原料,經(jīng)固態(tài)發(fā)酵生產(chǎn)而成。其釀造用水經(jīng)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泰山山脈層層浸潤,清冽甜爽,富含大量的鈣、鐵、鎂、鉀、鈉、鋅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又它經(jīng)過瑤琳仙境長期恒溫狀態(tài)下陶罐洞藏,吸收了江南山水之靈氣,產(chǎn)生大量的微量元素,加速酒的老熟,增加酒的柔綿感,使之溫柔敦厚,醇香四溢。[3]
四,仙疊巖
仙疊巖
石 地質(zhì)地貌
仙疊巖景區(qū)位于浙江省洞頭縣,距縣城2.7公里.面積約1.71平方公里,包括仙疊巖山石攬勝區(qū)、南炮臺山靶場、大沙岙海濱浴場等大小景點(diǎn)30余處。仙疊巖巨石摩開,巍然聳立,
險(xiǎn)峻壯觀。傳說危石為神仙所壘,幫有對云:“大仙乘鶴去,天工留人間。
編輯本段景區(qū)介紹
觀音馴獅巖,形似觀音端坐,赤獅仰頭聆聽觀音教誨,潮漲潮落,如萬朵蓮花在觀音座下盛開。站在仙疊
巖旁放眼西南,繁華歡騰的洞頭漁港盡入眼簾。巖頂?shù)娜展鈳r,有一透天洞,每至晴日晌午時分,日光透過此洞,產(chǎn)生多彩光柱,絢麗奪目,泛船海面,舉頭仰視,可見“西天取經(jīng),“仙人戴帽”,“十二生肖”,“蛤蟆欲仙”等景觀。
仙疊巖海灘、礁石、巨巖渾然成一體。碩大的天然塊石堆疊成山,有仙人石、觀音朝拜、十二生肖、仙女背金童等奇石,屹立海中。傳說巨石為神仙所疊,故名。從灘向上攀登,至湖 上平臺,臨海觀潮,潮水涌來,平臺似在搖動。泛舟海面,可見十八釣魚臺、蛤螟欲仙等景觀。仙疊巖下鼓浪洞,系一條狹長深邃海溝,大浪沖刷,波濤上涌,聲如巨雷。仙疊巖景觀富有層次,有“海上盆景園”之美譽(yù)。風(fēng)景優(yōu)美,令人流連忘返.
仙疊巖景區(qū)巨石摩天,危石層疊,險(xiǎn)峻多姿,蔚為奇觀,是聽濤、觀海、沖浪、賞石及沙灘浴的絕佳處。這里的觀音馴獅、人面獅身、將軍巖、鼓浪洞、豬頭石、金鷹迎客、蛤蟆欲仙、仙童戴帽、十二生肖等景觀,栩栩如生。珍珠礁巖石錯落有致,十八釣魚臺拾階而起,是您垂釣寫生、捕捉海味、撿螺拾貝之佳處。
該景區(qū)所處位置正是東海海防要塞,游客同時還可參與放古炮、登索橋等活動。被譽(yù)為“中國巖雕第一人”的中國美院教授洪世清創(chuàng)作的30余處巖雕作品,更為您增添了石品畫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