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英文:trestle
拼音:zhànqiáo
基本解釋
“l(fā)anding stage”,形狀像橋的建筑物,建在車站、港口、礦山或工廠,用于裝卸貨物、打樁或上下旅客或?qū)9┦┕がF(xiàn)場交通、機械布置及架空作業(yè)用的臨時橋式結(jié)構(gòu)。
詳細解釋
火車站、港口或廠礦的一種建筑物,形狀如橋,用于裝卸貨物。港口上的棧橋也用于上下旅客。蕭紅《馬伯樂》第一章:“海漲潮時,那探進海去的兩里路長的棧橋,被海水刮刮地洗刷上來了!薄痘ǔ恰1981年第4期:“僑胞順著棧橋向碼頭上走去!
建筑中的棧橋
土木工程中的棧
在土木工程中,為運輸材料、設(shè)備、人員而修建的臨時橋梁設(shè)施,按采用的材料分為木棧橋和鋼棧橋。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施工棧橋――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施工棧橋,全長9444米,共633跨,是海上主橋施工物資供應(yīng)及交通出入的唯一通道,也是整座跨海大橋施工的基礎(chǔ)性工程[1]和控制性工程。
鐵路輪渡中
棧橋由橋墩、橋臺、鋼梁、跳板梁和升降機械設(shè)備等組成。棧橋的結(jié)構(gòu)形式與橋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橋梁的梁部結(jié)構(gòu)和軌面固定不動、全部跨越河道,棧橋的梁部結(jié)構(gòu)和軌面可隨水位的漲落而升降,軌面坡度可隨之調(diào)節(jié)。此外,棧橋只伸入水域一部分。棧橋的下部結(jié)構(gòu)為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的橋墩和橋臺;上部結(jié)構(gòu)為鋼板梁或鋼桁梁。橋墩和橋臺是支承橋梁上部結(jié)構(gòu)和荷載的構(gòu)筑物。橋臺在棧橋靠岸一端,與路堤相連。跳板梁是連接棧橋和渡船的設(shè)備,它在棧橋入水的一端。
青島前海棧橋
基本介紹
英文名稱:Zhan Qiao Pier
初建的棧橋
棧橋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長200 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cè)裝有鐵護欄,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筑。德國侵占青島后,棧橋成為貨運碼頭。1901年5月擴建,北段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并將橋面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面結(jié)構(gòu),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1905年前后,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市政當局投資25.8萬元擴修,將原橋的鋼木結(jié)構(gòu)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jié)構(gòu),橋面鋪以水泥,橋身延長至440米,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并在南端增建了半圓形防波堤,堤內(nèi)新筑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
重建的棧橋
青島解放后,人民政府對棧橋十分珍視,多次撥款養(yǎng)護維修。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并新建眺望臺1座,同時將橋入口處的6根擋車石柱拆除,新砌了花崗巖石臺階。1998年10月,市人民政府又投資350萬元,對棧橋進行了改造重建。橋身按抗風浪50年一遇標準、回瀾閣基礎(chǔ)按百年一遇標準加固。棧橋北段拆除重建,側(cè)墻采用漿砌蘑菇石鑲面,整個橋面用機刨花崗巖板鋪裝。
經(jīng)過數(shù)次重修和改建,現(xiàn)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占地151平方米,總建筑面340平方米,閣內(nèi)為兩層圓環(huán)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重建后的棧橋不僅保持原有風貌,且更加雄偉壯麗。前海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現(xiàn)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建筑。她位于青島灣中,與市內(nèi)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長虹遠引”之美譽。[2]
棧橋劃波斬浪,象一條長龍橫臥于碧海銀波。循橋漸入,仿佛走進大海的懷抱;佇立閣旁,層層巨浪澎湃涌來,拍打堤壩,擊起萬千碎玉;進入閣內(nèi),沿螺旋樓梯登到樓上,四周盡是寬敞的大窗,放眼望去,又是另一番怡人風景,“飛閣回瀾”因此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
棧橋的維修
2012年8月初“達維”臺風毀壞了棧橋千余塊石頭,47歲的嶗山沙子口西九水村石匠劉保存,被緊急調(diào)到棧橋搶修。和劉保存一起調(diào)來的,還有十多名手藝精良的石匠。找這些石匠讓維修隊頗費了一番苦工。因為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提供石材,嶗山石匠曾名動一時。最興盛時,僅劉保存所在的西九水村就有百余名石匠,“石匠村”里一半以上人家都有石匠。嶗山禁止采石,嶗山石匠們漸漸遠離了這一行當,造成“一匠難求”。記者探訪嶗山“石匠村”,這里從事石匠的只有十多人了。[3]
景點介紹
青島棧橋(Zhan Qiao Pier )又稱前海棧橋、南海棧橋、大碼頭。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海濱,青島灣北側(cè),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市重要標志。
游人漫步于棧橋海濱,可見青島外形如彎月,棧橋似長虹臥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所指即此。遠處,小青島如螺,島上樹影婆娑、綠蔭噥噥,一座白燈塔亭亭玉立。灣東側(cè)和北側(cè),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筑參差錯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灣西側(cè)的現(xiàn)代化高層建筑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巖壘砌,高出水面10余米。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shù)游人觀看;潮退后,赭色巖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面,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游人。近幾年,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的活動,每逢風平浪靜之時,成千上萬只海鷗在灣內(nèi)自由翱翔,使美麗的青島灣充滿了勃勃生機。
煙臺天馬棧橋
簡介
天馬棧橋位于山東省煙臺市開發(fā)區(qū),美麗的萬米金沙灘上,在張裕國際酒城北部,天馬相城北側(cè)海邊。天馬棧橋是由煙臺市民票選出的全國首座以愛情為主題的棧橋,全長700米,入海400米,是煙臺目前投資最大,入海最深的海上棧橋,已于2011年9月23日正式交付使用。棧橋整體造型宛如倒置的高音符號,由愛情廣場、萬國旗海棧橋、沙灘棧道、玫瑰音樂廣場、海景回圈,愛的步道,海洋之心七部分組成。棧橋上的鉆石、玫瑰、愛情猶如美妙的音符在形如五線譜的浪漫海洋上共同演奏著愛的圓舞曲,陪伴著愛人們一起見證愛的旅程。
周邊環(huán)境
以天馬棧橋為浪漫源頭的煙臺風情度假海岸景色秀麗,氣候宜人,是一個理想的居住、休閑、度假、旅游場所,周邊匯集了多個大型項目: 國際五星級連鎖酒店——喜來登大酒店 亞洲首座葡萄酒主題樂園——張?ㄋ固鼐魄f 中國北方最美沙灘、國家4A級景區(qū)——萬米金沙灘 有“海上仙山”之稱的省級地質(zhì)公園——磁山地質(zhì)公園 中國第一個大型海上娛樂項目——東方夏威夷水上樂園
影響力
天馬棧橋2011年9月23日落成后,來自全國各地的業(yè)內(nèi)精英和文化名人對她的造型、規(guī)模及文化內(nèi)涵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一致認為:天馬棧橋必將成為中國沿海的一顆璀璨明珠,成為浪漫產(chǎn)業(yè)的源頭,對煙臺浪漫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有機地將大海、沙灘、葡萄園、沿海景觀帶、商業(yè)建筑結(jié)合為一體,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浪漫產(chǎn)業(yè)發(fā)展平臺,成為煙臺發(fā)展浪漫產(chǎn)業(yè)的中心 浪漫棧橋
未來發(fā)展
以天馬棧橋為浪漫源頭、以黃金河為浪漫紐帶、以磁山為浪漫延續(xù),形成以婚慶產(chǎn)業(yè)為龍頭,涵蓋婚紗攝影、文化創(chuàng)作、影視拍攝、浪漫休閑等內(nèi)容的浪漫產(chǎn)業(yè)基地。未來的煙臺將形成一片山海交輝的文化福地,一首由山峰、海濤和棧橋共同奏響的歷史文化樂章。[4]
青島棧橋簡介
棧橋是青島的象征。她位于青島灣中,與市內(nèi)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長虹遠引”之美譽。棧橋初建于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碼頭。經(jīng)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現(xiàn)寬8米,全長440米。橋南端筑半圓形防波堤,堤內(nèi)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兩層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頂飛檐,題名“回瀾閣”。 秋天漲潮時,尤以西部岸堤景色最佳,海浪拍岸,激起數(shù)十米巨浪,轟然作響,蔚為壯觀,退潮后,海水后退一百米,礁巖沙灘上滿是趕海挖蛤蜊的游人。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活動,每到秋冬風平浪靜時,成千上萬只海歐在灣內(nèi)低飛回翔,與蔚藍的天,遠處的回瀾閣、近處觀景賞海的人們構(gòu)成一幅和諧畫卷。
二,太清宮
|
|
河南鹿邑太清宮
概況
河南鹿邑太清宮位于李鵬總理親筆題寫的“老子故里”鹿邑縣城東十里太清宮鎮(zhèn),與老君臺一起構(gòu)成鹿邑老子文化主要內(nèi)容,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據(jù)史志記載,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漢桓帝劉志派中常侍管霸前來創(chuàng)建,始名老子廟。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淵為了便于對天下的統(tǒng)治,抬高家族地位,就聽從吉善行的建議,認老子為祖宗,派人在漢老子廟的基礎(chǔ)上予以擴建,規(guī)模如京城王宮,做為皇室家廟。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極宮”、“太清樓”,改廟名為“玄元廟”。到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冊封老子母為“先天太后”,在漢李母廟的基礎(chǔ)上,擴建成洞霄宮,位置在太清宮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時,太清宮又有增建,規(guī)模達到鼎盛,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宮內(nèi)建筑排列有序,瓊樓玉宇,金碧輝煌。太清宮稱前宮,洞霄宮稱后宮。前宮祀老子,后宮祀李母。兩宮中隔一河,河上有橋。河名“金水”,橋稱“會仙”。
歷史沿革
唐開元年間,玄宗皇帝又親朝太清宮,為老子上尊號“大圣祖高上金闕天皇大帝”,改廟名為太清宮,又親手為五千言《道德經(jīng)》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宮。該碑至今猶存,和太清宮及其所余歷代碑刻一起,于八六年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01年又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駐五百軍士鎮(zhèn)守太清宮。唐末黃巢起義,太清宮毀于兵事。宋真宗年間重建,又撥國庫款重修太清、洞宵二宮,規(guī)模比唐時有加。重修時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后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重修后,真宗皇帝親率滿朝文武來太清宮朝拜。真宗所立
“先天太后之贊”碑,通高八米,寬二米,二龍幡伏于碑首,神龜支撐碑下,為真宗御制御書并篆額的“三御碑”,且書法秀美,石質(zhì)堅細,至今保存完好,是太清宮所存之琳瑯珍品。以后屢修屢廢,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記。元代中統(tǒng)年間,皇帝又頒發(fā)了圣旨和執(zhí)照,對太清宮予以保護,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時,規(guī)模尚十分可觀,然與唐宋盛時相比,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現(xiàn)在與清時相比,又是僅存“十一于千百也”。太清宮現(xiàn)存主體建筑太極殿五間,鐵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宮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間,娃娃殿三間,宋碑一通。
據(jù)《后漢書》和《鹿邑縣志》記載,太清宮建于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廟。當時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經(jīng)注》載渦水又北,適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撰文。碑北有雙石闕,甚整肅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典籍中都有皇帝親謁或派大臣拜謁的記載。特別是唐朝帝王,對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稱是老子后裔,尊老子為圣祖,以老子廟為家廟。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為始祖,大興土木建造宮闕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廟,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創(chuàng)建祠堂,稱紫極宮。武后武則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為先天太后,擴建李母廟為洞
霄宮,俗稱后宮,其規(guī)模相當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兩度親渴老子廟,于開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為高上大道,金闕天皇大帝,親為《道德經(jīng)》作注,御筆全文鎊立《道德經(jīng)注》碑一通。天寶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詔改紫極宮為太清宮。相傳,當時前宮祭祀老子,后宮祭祀李母。兩宮相距一里,中間隔有一河,曰清靜河,河上有橋,橋曰會仙橋。前宮住道士,后宮住道姑。兩宮相商事宜,則以云牌傳示,不允私自來往,其規(guī)矩之嚴猶如皇宮。前宮午門聳立,御道直坦,院內(nèi)以太極殿為中心,周圍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虛無殿、清靜閣,將太極殿環(huán)抱其中。唐王室將太清宮奉為家廟,所以其建筑風格頗類長安王宮。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樓臺殿閣六百余間,其氣勢宏偉壯觀,建造精致華麗,金碧輝煌。
到了宋末,靖康之亂給太清宮帶來了滅頂之災(zāi),很多建筑都毀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氣大傷。元朝統(tǒng)一后,重視道教,朝廷頒布保護太清宮的令旨,明確規(guī)定太清宮、洞霄宮屬國家保護,規(guī)定在太清宮方圓四十里內(nèi)的土地、樹木及一切財產(chǎn)屬太清宮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宮一帶屢患水災(zāi),大部分建筑被毀。直至清康熙年間,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極殿,但規(guī)模已遠不如昔日。
鹿邑太清宮古跡
太清宮鎮(zhèn)境內(nèi)有關(guān)老子的名勝古跡眾多:太清宮太極殿、望月井、銘碑、古柏、隱山遺址、先天太后之贊碑、洞霄宮、圣母殿、娃娃殿、賴鄉(xiāng)溝等二十余處。太清宮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紀念建筑。
道德經(jīng)注碑
“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jīng)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對道德經(jīng)的釋文,為文物之珍品。該碑位于太極殿前神道東側(cè),立于唐天寶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寬1.2米,厚O.36米,碑首為半圓型,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兩面為正文,每面22行,滿行51字,隸書字體,左右兩側(cè)為文人題詠。碑文內(nèi)容為唐玄宗李隆基對《道德經(jīng)》的釋文。
一、這通碑是現(xiàn)存碑刻中最早的。從東漢桓帝時大臣邊韶來拜謁老子立碑時算起,太清宮歷史上有許多碑刻,因為年代的久遠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絕大部分碑刻都毀掉了,只有極少數(shù)的碑刻留存了下來。這塊碑刻是留下來的近20通碑刻中立碑年代最早的,太極殿前墻上的碑刻是元代的,神道東西兩側(cè)的碑刻為金代,清代的,而這塊碑是唐玄宗時期的,距今已近1300年了。
二、這通碑是皇帝對《道德經(jīng)》的注釋文,是后世認識唐玄宗與老子《道德經(jīng)》,唐朝與老子及道教關(guān)系的好教材。在中國歷史上,皇帝注釋《道德經(jīng)》者有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幾位,但以立碑和親筆注釋兩種形式注解《道德經(jīng)》的只有唐玄宗一人。
唐玄宗等幾位皇帝注解《道德經(jīng)》,為后人研究《道德經(jīng)》提供了新的視角,他們同學者、文人注解《道德經(jīng)》不同的是,皇帝們注解更多的是從治國理政上去闡釋。由幾位皇帝注解《道德經(jīng)》來看,《道德經(jīng)》中含有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思想。除了多位皇帝對《道德經(jīng)》進行御注外,注解者中還有歷朝歷代的學者、官員、道士、儒家人士、法家代表、軍等等,如唐朝的魏征著有《老子注要》,北宋王安石著有《老子注》、司馬光著有《道德真經(jīng)論》、蘇轍著有《老子解》、趙孟顓著有《老子道德經(jīng)》,明代李贄著有《老子解》,清代王夫之著有《老子衍》、紀曉嵐著有《老子道德經(jīng)校訂》、嚴復(fù)著有《老子道德經(jīng)評點》,至于民國以來名人注解《道德經(jīng)》的更多了。
三、此碑還是了解太清官這個地方地質(zhì)地貌的好教材。此碑建于唐朝,公元2002年以前,此碑在地面以上僅露碑頭尺許,碑頭大部、碑身、碑座都被埋入地下。而此碑初建時應(yīng)建在地上,也就是說,1300年來,太清宮這個地方,地面整體增高了整通唐碑的高度。為研究這個地方的地質(zhì)地貌和河流水患史提供了一個佐證。
這通唐碑歷經(jīng)1300年的風風雨雨,風雨剝蝕嚴重,碑文已有一半模糊而不可辨認了。即便如此,仍是文物中之珍品,即便從純書法的角度講,正文的隸書字體,也有極高的書法價值。
太清官建祠1800余年來,歷朝歷代都在太清宮立有碑刻,除現(xiàn)存20通外。其它雖然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不存在了,但所幸鹿邑古縣志尚錄存有其它30余通碑刻的碑文。同地上現(xiàn)存碑刻相對應(yīng),是研究太清官興衰史和道家、道教在歷朝歷代地位彌足珍貴的文獻或?qū)嵨铩?
講到唐玄宗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jīng)注碑”,唐玄宗皇帝親筆御注《道德經(jīng)》和唐高宗李治皇帝親來老子生地謁拜之事也需要交代一下:
唐玄宗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偉大的皇帝,繼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之后,他把唐朝帶領(lǐng)到了極盛,即開元盛世,這主要是因他遵循老子的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一生都在關(guān)注、研究、推廣、宣傳老子,除了以上講到的以外,還有一點,就是他一生中兩次對《道德經(jīng)》進行注釋,又創(chuàng)下了中國歷史上皇帝的一個之最。以后還有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臨等皇帝注解《老子》,但都是注解了一次,而唐玄宗注解了兩次。
第一次是在開元二十三年(735),玄宗皇帝50歲時,他總結(jié)前半生讀老、拜老、研老心得,親筆著下了《御注道德真經(jīng)》一書。唐玄宗在為第一次御注寫的序中指出:“每因清宴,輒叩玄關(guān),隨所意得,遂為箋注,豈成一家之說……,今茲絕筆,是詢于眾……”意思是,我每次在和大臣們一起簡單用餐的時候,就常常詢問和交流一些學習《道德經(jīng)》的知識和心得,就把自己學習的心得和體會寫下來,就這樣,關(guān)于《道德經(jīng)》的箋注就完成了。
第二次是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他70歲時,又寫下了《道德真經(jīng)疏》一書。也就是在這一年,久享歌舞升平的李唐王朝突遭巨變——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爆發(fā)。歷經(jīng)百年的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二個黃金時代(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時期、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時期)結(jié)束了,唐朝開始走下坡路。也就是在這一年,在鹿邑發(fā)生了一件為整個唐王朝所注目,并令鹿邑載入史冊的事。安史之亂爆發(fā),國遭大難,萬年雪崩,貴胄重臣,聞風鼠竄;可是真源(鹿邑古縣名)縣令張巡(南陽人),一介文弱書生,七品微官,卻率千余猝合之眾,扼敵要道,盡忠竭智,苦斗至死,用溫熱的血,寫下了一曲名將贊歌。
正是由于張巡艱苦卓絕的孤軍抵抗,阻止了安祿山軍隊南進的步伐,削弱了安祿山叛軍的力量,也保住了唐王朝江淮以南一帶,使朝廷財源不竭,為唐王朝重組力量提供了財源準備和時間準備,功勞至大。所以到唐宣宗李忱時,下令給功臣畫像,供于朝廷,在這一次,真源縣令張巡的名字得以位列眾多重臣名將之間。
唐玄宗時期還有一件同鹿邑同老子有關(guān)的事。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即玄宗第二次注解《道德經(jīng)》的頭一年,也是安史之亂爆發(fā),真源縣令張巡在太清宮老子像前痛哭并率眾誓師抵抗的頭一年,大詩人杜甫來到鹿邑太清宮朝拜,并寫下了1200字的《朝獻太清宮賦》,并篆刻立碑于太清宮。該碑現(xiàn)已不存,但在清康熙年間尚存,只是碑文已模糊不清了。所幸《康熙鹿邑縣志》上錄有全文。
第二個需要記述的是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親來鹿邑謁祖拜庭這件事了。
《舊唐書.高宗本紀》載,高宗皇帝于乾封元年“二月 己未,次毫州,幸老君廟,追號日太上玄元皇帝,創(chuàng)造祠,堂;其廟置令、丞各一員。改谷陽縣為真源縣,縣內(nèi)宗姓特給復(fù)一年”。同北宋真宗皇帝來老子生地祭拜比起來,國史書上記載要少一些,不過內(nèi)容并不少。
據(jù)史料記載,高宗的這次離開長安東來拜祖是武皇后(武則天)提議的,而且是在游歷泰山后來的太清宮。目的是拜謁祖庭和祖先,后世可以想象祭拜隊伍和規(guī)模氣勢都應(yīng)當宏大。史料載,高宗來鹿邑時百官儀衛(wèi),延長數(shù)百里,此說固有夸張成分,但祭拜之隆重熱烈和規(guī)模之宏大 當是可以想見。這是唐朝時關(guān)于老子和其生地發(fā)生的幾件大事。
金“續(xù)修太清宮碑記”碑
該碑立于金朝明昌二年,即公元1191年。中,是由前州學正胡筠撰文,陳知常書丹夏斌、王熙刻石。此碑位于太清宮太極殿前神道西側(cè),高2.2米,寬1米,厚0.27米,圓首,金續(xù)修太清宮記碑首身一石,下為龜蚨,首刻“續(xù)修太清宮記”六篆體字,碑文楷書28行,滿行70字。全碑約1600余字,詳細記載了太清宮的歷史興衰,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碑文的開頭“亳之太清宮,即老子舊居也。今之太極殿,即老子降圣之地。殿之南有虛無堂,相傳為老子講經(jīng)宴息之所!狈浅T敿毜赜涊d了老子故居的規(guī)模、太清官名稱的變遷,宮內(nèi)的建筑、樹木等,是研究太清宮沿革的最好教材之一。只可惜因露天存放了八百余年,風吹雨淋,一些字跡已需仔細辨認才能看清,碑身也已裂縫。所幸古鹿邑縣志對碑文記載清楚。
清“重修太清宮碑記”碑
該碑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即公元1685年,距今已320多年的歷史。碑高2米,寬0.78米,厚0.22米,梯形碑首,同西側(cè)碑一樣,也是首身一石,下有碑座,為青石刻成?瑫模瑵M行55字。說的是周道圣等人捐款集資重修清重修太清宮碑記太極殿的事情。碑文內(nèi)容開頭是:“鹿邑東賴鄉(xiāng)仙境,名日太清宮,有太極殿,老子居焉。”說太極殿就是老子故居。這塊碑的末尾說,雖經(jīng)我等盡力修繕,同唐宋之盛隆相比僅存什一于千百也?梢姷娇滴跄觊g,太清宮的建筑同唐宋時期相比,已大不如以前了。
丹桂古柏
太清宮太極殿前兩株古柏,就是有名的丹桂古柏。古縣志記載:舊傳有八檜,八株相對,每二株共一名,日丹檜,日紐檜……老子所植,F(xiàn)在二株最靠近太極殿,應(yīng)為丹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驗槭抢献佑H手所植,而老子又是李氏唐王朝的祖先,這八棵檜樹又生長在李氏唐王朝的祖庭中,歷朝歷代官僚士紳和文人雅士在游覽太清宮后,留下的詩詞賦章中,對這八棵檜樹多有記述。唐玄宗時毫州太守以檜樹的葉制成片到京城進
丹桂古柏,老子所手植,西瘦東粗,旋轉(zhuǎn)方向與陰陽魚旋轉(zhuǎn)方向相同,歷來受到游客贊嘆與神思獻。玄宗皇帝為此專門下詔:“瑞木表靈,奇文自現(xiàn)。用彰大慶,以福洪圖。配五德于易經(jīng),迎萬葉于休運。宣城告謝,仍付史官。其檜片藏于內(nèi)庫,兼賜諸王宰輔及道眾!痹诖嗽t書中,玄宗稱祖庭這幾棵檜樹為“瑞木”,下令將檜片在皇宮內(nèi)庫收藏,并賞賜諸王及宰相大臣和道眾品嘗。后唐莊宗皇帝(李存勖)也就這幾棵檜樹下過《玄元廟枯檜再生敕》。
這兩株古柏又叫檜柏,當過亳州太守的歐陽修曾“于熙寧元年(1068)二月十九日,率僚屬謁太清宮,周視八檜之異,窺九井禹步之奇,酌其水以烹茶而歸”。可見歐陽修來時有八株。南宋陸游在游過太清宮后,在《老學庵筆記》一書中記道,鹿邑“太清宮多檜樹,檜花開時,蜜蜂飛集其問,不可勝數(shù)。作蜜極香,而味微帶苦。謂之檜花蜜!薄短茣、《宋史》等正史,及地方史志中對古柏記載更多,這些記載足以證明此柏樹之古老。
這兩棵古柏,東西兩株雖然一樣高,但西面一株枝身扭結(jié)上聳,若虬龍盤旋,雖然膚剝干瘦,卻又繼生新枝,蒼古蔥郁,堪稱絕奇。
為什么西邊這株膚剝干瘦呢?據(jù)說唐朝建立之后,第二代皇帝李世民派大將軍尉遲敬德來太清宮朝拜,尉遲敬德下馬后去太極殿內(nèi)燒香朝拜去了。他的衛(wèi)兵把馬拴到了這棵柏樹上,馬把樹皮都啃掉了,但這棵古柏卻沒有死,依然頑強地生長著,見證著太清宮的風風雨雨。而馬沒有啃東面那棵,所以東面那棵長得蒼郁挺拔,枝繁葉茂,巍巍壯觀,樹圍要比西面那棵粗得多。西面一株的古雅裊娜之姿和東面一株的粗壯挺拔之態(tài),以及赫赫高齡,歷來受到了游客的贊嘆與神思,被稱為太清宮重要景觀之一。
關(guān)于這兩棵古柏,鹿邑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老子講求道,講求陰陽的和諧與統(tǒng)一,兩株古柏一株為陰,一株為陽,而且這兩棵樹旋的方向是八卦圖中陰陽兩魚旋轉(zhuǎn)的方向。西面這株為陰,窈窕淑女,楊柳細腰,裊娜多姿,低著頭正害羞呢!東面那株膀大腰圓的為陽,虎背雄腰,孔武有力。兩株樹是一對夫妻,互相吸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年同月同日生,當然愿意相偕到老了。
老子講求陰陽,這院子中氣場很重,連這兩株古柏也受這種氣場的作用。前些年,有人看到東面古柏上一樹枝枯了,就用鐵鋸鋸掉做小板凳用,發(fā)現(xiàn)樹的年輪極像八卦圖中的陰陽魚。此人非常驚詫,覺得動了神物,趕緊到太極殿老君像前朝拜。這兩株一大一小的古柏是老子對立統(tǒng)一思想的體現(xiàn),而在每株樹上,甚至每一樹枝上,他的思想體系都能得到印證。
樹枝上的年輪極像陰陽魚,而陰陽魚魚頭又像鳥頭,魚身又像鳥身,當?shù)乩习傩沼中蜗蟮胤Q這兩棵古柏為“鳥柏”。這兩株古柏同太清宮一樣古老,是太清宮滄桑歷史的見證。
鐵柱
鐵柱,群眾俗稱為趕山鞭。鹿邑縣有兩根這樣的鐵柱,
一根在太清宮, 還有一根在另一座紀念老子的遺跡老君臺上。實際上,太清官的鐵柱與老君臺上的鐵柱一樣,沒有什么區(qū)別,也并非群眾傳說的趕山之鞭,而是柱下史之柱,是紀念老子之物。據(jù)《光緒鹿邑縣志》記載:“這根鐵柱高八尺,圍尺有八寸,舊志謂為唐時舊物!苯(jīng)測量,鐵柱地上高度為4.3尺,周圍0.8尺,與古縣志記載完全一致。老子當時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而守藏史的任務(wù)是替周朝管理圖書,并負責記述周天子上朝時頒發(fā)的旨令和處理國家公務(wù)的情況。按照規(guī)矩,群臣上朝拜賀,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議事時,大臣們是不能坐著的。作為記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長時間的站著書寫文字的確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準,在朝堂內(nèi)樹個鐵柱子,讓老子倚在上面寫字。這樣既減輕了老子記述的勞累,又表示了對史官的尊重。天子上朝議事,老子倚柱記錄,鐵柱成了老子專用之物。當然,這里面大約也含有蒼天厚土,定于一柱之意。所以后人就稱擔任守藏室史官的老子為柱下史官。
鹿邑太清宮有鐵柱,老君臺有鐵柱,國內(nèi)外凡是供奉老子的宮觀都有鐵柱。鐵柱已成為紀念老子的標志。
東漢末年,張道陵創(chuàng)立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對老子頂禮膜拜, 就把柱下史之柱縮小為發(fā)簪,插在發(fā)髻上,以示尊重。道士的發(fā)簪與這根鐵柱的形狀十分相仿,只是一個大一個小而已。
這根高八尺的鐵柱,地上約4_3尺,但無論人們怎樣晃動,很多人往外拉也拉不出來,終于有一天,人們挖這根鐵柱,發(fā)現(xiàn)鐵柱下端有一個孔,孔內(nèi)插有一根長長的橫鐵柱,難怪人們晃不動拔不出了。
《光緒鹿邑縣志》上記載這根鐵柱是唐時舊物,如此算來有1300年的歷史了。如此一根鐵柱地上部分整日風吹雨淋,地下部分是潮地濕土,經(jīng)1300年而不銹不蝕,除了感嘆鐵質(zhì)之特殊以外,就是感到這是老君爺所專用之神物了。
群眾還叫這根鐵柱為趕山鞭,鹿邑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
在遠古時期,鹿邑這片地方并不像現(xiàn)在這樣一馬平川,道路縱橫,而是山川連綿,峰巒重疊,樹高林密,遮天蔽日,云蒸霧繞。鹿邑有一座叫做隱羊山的大山,就在老君所住的村子前邊。山北數(shù)十里之內(nèi)很少見到陽光,而且山路崎嶇,出行很是不便。住在此地的百姓深感不便,吃盡了苦頭,人人都盼著把山除去,怎奈力不從心。所以年復(fù)一年,大山依舊,人們只有望山興嘆而已。
老子李耳,自幼聰明睿智,各種學問一觸即通。飽學之后,即游歷名山大川,修仙學道,很快便悟徹妙理,道法貫通,可預(yù)天地之造化,能知日月之玄機。
一日老子游歷還鄉(xiāng),眾人便向他請教移山之事。老君夙志為民,憂民之憂,樂民之樂,于是慨然應(yīng)允鄉(xiāng)親所請。他上山采來五色石,支起八卦爐,生起無名火,把五色石裝在爐中燒煉。
你想老君的八卦爐是何等厲害!如此八卦爐,老君一直煉了七七四十九天,爐內(nèi)鐵水滾了九九八十一次。他把鐵水倒入土范之內(nèi),鑄成了一根趕山的鐵鞭這鐵鞭長有丈四,粗如碗口,烏黑發(fā)亮,重達萬斤。老君抓起揮了幾下,勢若蛟龍攪海,虎嘯山崗,只聽風聲呼呼,震得遠山如沉雷劃空,久久不息。于是老君便吩咐鄉(xiāng)親們相互轉(zhuǎn)告.到趕山之日,要家家閉戶,三天三夜不得外出。
到了那天,老君手舉鐵鞭,運足神力,念動真言,一鞭打了下來,只聽得山崩地陷般一聲巨響。響聲起處,狂風大作,山石飛舞,遮天蔽日。大風刮了三天三夜,才把山石樹木全刮進了東洋大海。第四日早晨,鄉(xiāng)親們在室內(nèi)看見從門外射進道道金光,耀眼奪目,便紛紛開門觀看。呀!四面一馬平川,一望無際。于是大家雀躍歡騰,歡聲雷動。等大家冷靜下來,想起來去感謝老君時,老君已經(jīng)不知何往,只見他的宅下還有一個小山包。但面積不大,廣可六、七畝,高僅十余丈。它就是今日的隱羊山遺址。隱羊山,又叫隱山,取隱于老君宅下之意,還是托了老君故宅的洪福,才沒被趕走。眾人見老君大門前扔著半截鐵鞭,這是因為老君趕山時用力過猛,鐵鞭從中震斷,上半截飛到了縣城東門里,下半截就隨手扔在了門外。從此,鹿邑成為一片良田沃野,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百姓富裕。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老君就在他的故宅興建了廟宇,并在大殿前把半截鐵鞭豎立了起來,以示不忘老君趕山之德。另一截也被人們豎在了縣城里老君臺上。直至今日,人們?nèi)院羝錇橼s山鞭。據(jù)說,東海內(nèi)的蓬萊、方丈、瀛州三神山,即為老君鞭下所驅(qū)之物。
望月井
現(xiàn)存的這口井叫望月井。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風清月圓之時,天上一輪明月正投影于水望月井(拍于上世紀十年代)井中央,正應(yīng)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詩意境。而其它水井,即使是這附近的農(nóng)民飲水用的幾口井,也看不到這樣的奇觀。至于說為什么只有這口井能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見到水中月而其它水井見不到,是因為古代人地理知識之精和設(shè)計構(gòu)思之奇,而老百姓則認為是老君爺顯靈了。望月井南面約20米處,原來有一座牌坊,是臺北板橋太清宮主持莊正郎先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數(shù)度率臺灣教眾飛越海峽來鹿邑謁祖尋根后募捐修建的。它表明臺灣民眾對祖國根的文化的認同,它是兩岸道教l司根同源互相交往的明證。2004年,因太清宮景區(qū)整體開發(fā)的需要,這座由臺北教眾捐資興建的牌坊被拆掉。
元“太清宮執(zhí)照碑”
元朝著名道士邱處機被元朝皇帝尊稱為國師,因為受邱處機地影響,元朝皇帝對漢文化特別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十分尊崇,作為少數(shù)民族地元朝皇帝統(tǒng)一中原不久,就下了兩道圣旨對道家思想地發(fā)祥地太清宮進行保護。鑲嵌在太極殿正墻西側(cè)的這塊石碑是元朝中央政府于元世祖忽必烈中統(tǒng)元年(1260)五月一日頒布的太清宮執(zhí)照碑。該碑高0.6米,寬0.9米,碑文為楷書,滿行13字。
碑文內(nèi)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中央政府頒給的;二是規(guī)定了太清宮所屬界地的大小,即“每一面寬壹拾里,肆面計肆拾里”,按現(xiàn)今計算,每面寬10里,就是5公里,也就是說太極殿周圍25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屬太清宮宮觀所有;三是規(guī)定了這25平方公里內(nèi)的所有田地、園果樹木盡歸太清宮宮觀所有,諸人不得爭執(zhí);四是說明南北宮(太清宮和洞霄宮)以會仙橋為界。
在老子生地的歷史上,有許多碑刻,這塊碑雖然不大,但價值很高,它以元朝中央政府令的形式規(guī)定了太清官的大小及上面土地園木果樹的不可侵犯性。
在中國歷史上,只有非常重要的地方,如皇帝老家、皇帝祖陵等,皇上才頒布這樣的詔令,更何況是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皇帝忽必烈頒布的,足見太清宮在即便是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的地位仍然是非常高的。
附碑文:
宣差順天府河南等路,□□□上司文字,統(tǒng)領(lǐng)各萬戶軍□□□其立亳州其間,有(空六字)掌教李真人,為亳州西有圣祖太清宮觀,經(jīng)值兵革三十余年,殿宇崩塌,圣像毀壞,此上差隱真大師提點石志玉等前來,已蒙施與本宮為常主,及出榜禁約諸色人等,普不得非理騷擾侵犯,外有北京張真人等欽依(空七字)海都太子令旨前來重修,見行搬運木植,準備興工,所有已施為主,執(zhí)照未蒙給氣照驗事準告使府,相度 太清宮現(xiàn)古跡欽依,太子令旨將已施 (空七字)太清宮地面每一面寬壹拾里,四面記四拾里,于內(nèi)應(yīng)有底園果樹木養(yǎng)種田地一切等物,盡行施與,為贍宮常主。南北宮以會仙橋為界。諸人不得爭理。所有執(zhí)照合行出給者,右付知宮李志秘收執(zhí)準此。
元“太清宮圣旨碑”
鑲嵌在東墻上的這塊碑是
元世祖忽必烈皇帝為保護太清宮頒布的,叫“太清宮圣旨碑”,這塊碑高0.6米,寬0.96米,青石刻成,碑文為楷書,滿行為12字。忽必烈皇帝的這道圣旨公布于他當皇帝的第二年(中統(tǒng)二年),即1261年,此碑現(xiàn)保存完好。碑文中:“皇帝圣旨,元圣旨碑拓片,再次宣布太清宮屬皇家所有……令旨:使臣軍馬,宮觀內(nèi)不得安下,所有栽種樹木,諸人不得采斫,專與皇家告天祝壽……仍仰張拔都兒常切護持太清宮,令住持道眾更為精嚴看誦!
這是忽必烈繼當皇帝第一年立“太清宮執(zhí)照碑”之后,第二年再次為鹿邑太清官頒旨立碑。忽必烈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而且是一位少數(shù)民族皇帝,在登基當年和第二年就連發(fā)兩道關(guān)于太清宮的圣旨并立碑,這本身就說明了少數(shù)民族元朝統(tǒng)治者對漢文化,對老子博大精深思想的認知,同時也是對老子以及太清宮地位的肯定。忽必烈皇帝不只下詔在太清宮立了兩塊碑,還寫下了《元世祖御旨老子贊》文,并命人刻碑立于太清官,可惜因年代久遠,此碑已不存在。所幸《光緒鹿邑縣志》上錄有全文:
大哉至道,無為自然,慎始慎終,先天后人。
含光默默,永劫綿綿,東啟尼父,西化金仙。百王取則,界圣信傳,眾教之祖,玄之又玄。
這兩道圣旨碑和忽必烈對老子的贊文為后世研究元初太清宮的歷史與沿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從而也使得這兩塊碑成為太清宮歷史上最重要的碑刻之一。
三,龍?zhí)镀俨?/FONT>
位于伏牛山腹地的平頂山市魯山縣堯山鎮(zhèn)上坪村。龍?zhí)秿{景區(qū)以其聞名中原的通天瀑,被譽為“伏牛水魂”,自然落差1200米,區(qū)內(nèi)石洞峽與龍?zhí)秿{有著不同特點。石洞峽兩岸青山,滿谷碧柳,柳樹為當?shù)厮f的“瑰柳”,依山就勢,順著河道蓬勃生長。龍?zhí)秿{則是以奇峰怪石、柔水巨瀑而見長。
河南龍?zhí)秿{景區(qū)簡介
龍?zhí)秿{景區(qū),總面積30平方公里,全長5公里,自然落差1200多米,
景區(qū)內(nèi)已命名景點百余處,尤以一林、二溪、三峰、四洞、五奇、六瀑、七潭、八石、九果、十樹最為著名。
龍?zhí)秿{四季
景區(qū)內(nèi)花崗巖體地形、地貌獨特,兩岸石壁陡隨峭,飛瀑幽潭疊落不窮,林木覆蓋率90%以上,各種鳥獸成群棲息,四季景色迥然不同。春季,群山吐翠,野花璀璨,杜鵑花紅滿山;盛夏,飛瀑歡歌,林蔭遮天,谷內(nèi)涼爽如春;金秋,果香四溢,山紅枝綴,盡享豐收樂趣;隆冬,冰柱雪掛,銀裝素裹,滿山晶瑩剔透。
龍?zhí)秿{主要景點
龍?zhí)秿{谷
龍?zhí)秿{谷全長3公里左右,林木參天,瀑潭疊翠,溪流不斷。置身龍?zhí)秿{內(nèi),四周樹木成林成片,覆蓋著山嶺,蔭蔽著峽谷,即使是烈日當空,也不必擔心會沐浴高溫。
通天峽
通天峽這道狹窄的山谷,高約百米,立陡懸崖,這里原來是沒有路的,是村民在山壁上架了棧道,走過這條棧道,大家會發(fā)現(xiàn)峽內(nèi)峽外兩重天,峽外地世俗紅塵地,峽內(nèi)是東龍修仙所,真是別有洞天。
龍?zhí)镀俨?/FONT>
龍?zhí)镀俨甲鞒瘱|,懸掛于百米高的崖壁,在下面聚成一汪碧綠的潭水,清澈見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正因為有了東龍在此修仙,所以我們細看對面石壁之上,有數(shù)道粗細不一、紅黃白相間的石筋飄浮擺動,好像一條青龍騰空而起,出神入化,令人稱絕
景區(qū)優(yōu)惠
景區(qū)交通
飛機線路
公路線路
鐵路線路
高速公路
鄭堯高速公路是河南省唯一的一個國家交通部 2005 年 “勘察設(shè)計
典型示范工程”,是河南省高速公路“ 686 ” 建設(shè)規(guī)劃網(wǎng)的一條重要連絡(luò)線,也是新規(guī)劃“兩橋三路”中的“中央輻射線”,更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廳站在全省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大局之上果斷決策,建設(shè)的一條能源和旅游大通道。鄭堯高速公路是一條旅游快速通道,全長182.247公里,雙向四車道,項目總投資估算 83.2 億元,由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全額投資建設(shè),鄭堯高速公路北起鄭州西南荊寨,從紅花寺東南上鄭州市西南繞城高速公路,向西南經(jīng)新鄭、長葛、禹州、郟縣、寶豐、平頂山、魯山等9個縣(區(qū)),終點至堯山(石人山)風景名勝區(qū)。其間,連接鄭州西南繞城高速公路、許昌至登封高速公路、南京至洛陽高速公路、二連浩特至廣州高速公路等多條干線公路。
廣西蒙山龍?zhí)镀俨?/FONT>
位于縣城北去四公里處的石龍沖內(nèi),歷來為蒙山八景之一,清代《永安州志》已有記載。石龍沖縱深十余公里,龍?zhí)段挥跊_內(nèi)腹部,寬約半畝。 游人入沖觀賞龍?zhí)讹w瀑,要經(jīng)過九曲十三灣。 沖內(nèi)山道崎嶇,怪石嶙峋,溪水叮當,一路鳥語花香。 轉(zhuǎn)過九道山彎,便覺涼風陣陣,繼而聽聞轟轟之聲,若雷鳴,似洪鐘,如擂鼓。穿過茂林深處,忽然山開曠望,銀光
閃爍,一匹白練從天而降,如細雨紛飛,又化作團團白霧,升騰于懸崖絕壁之上,經(jīng)陽光折射,一道彩虹時隱時現(xiàn),映得四周石壁五光十色,令人們幻覺神奇。危坐于潭邊懸石觀景,情趣盎然!队腊仓葜尽酚性娰潎@此景曰:“飛瀑潺潺覺瀉玉聲,高懸匹練當空明。何時結(jié)屋龍?zhí)杜,當?/FONT>廬山省遠行”。沿途有數(shù)不清的碩大鵝卵石,蹲坐在峽谷中,悠閑自得,光光滑滑,清澈的小溪在他們中間歡快經(jīng)過北側(cè)的山坡上就是神秘的蝙蝠洞,其中倒掛著無數(shù)只蝙蝠。與蝙蝠洞相鄰的是神奇的龍骨洞。洞里如同巨龍骨架一般一段粗一段細,令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造物的神奇。繼續(xù)順勢而行,在谷中巍然聳立著威武的山峰,亦稱蛤蟆峰。它瞪著雙眼、長著大口、仰天長嘯,仿佛向人示威。繞過蛤蟆峰,仿佛您身處在廬山之中,親身體會到那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這就是龍?zhí)洞笃俨迹?/FONT>
井岡山龍?zhí)镀俨?/FONT>
龍?zhí)镀俨既何挥诖钠罕泵嫫吖锾帲形逄妒似僦Q。龍?zhí)兑云俨紨?shù)量多、落差大、形態(tài)美而著稱。 龍?zhí)镀俨既旱谝惶睹逃裉,瀑布落差達67米,水聲震耳,水霧如煙,它座落在大峽谷的始端,三面危崖如削,長滿綠苔。一面地勢稍緩,瀏覽便道就在這一邊,巨大的水霧從這里騰空而起,這一帶樹林和箸竹在大霧、疾風作用下都向一邊偃伏。 第二潭名鎖龍?zhí)叮俨佳谟吃诙霹N林中,水聲沉悶,好似被鎖的蛟龍急欲出洞。 第三潭名珍珠潭,瀑布落差30多米,水聲清脆,潭面湛藍,瀑布在半空中碎成無數(shù)閃亮的水珠,直擊潭面,恰似珍珠落玉盤,故名珍珠潭。 第四潭名擊鼓潭,瀑布口有巨石阻遏,河水被切成數(shù)股奪路奔流落入深潭,聲若擊鼓,潭里娃娃魚來回穿梭,螃蟹時隱時現(xiàn)。 龍?zhí)镀俨既褐械牡谖逄督?/FONT>仙女潭,是五潭中形態(tài)最美的,在瀑布落水口有一塊卷髻狀蒼石,水流分成兩股迂迥,在蒼石下又合成一股直沖而下,遠看第五潭瀑布,好像一位身著大袍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線條輪廓極其分明。
惠州龍?zhí)镀俨?/FONT>
龍?zhí)镀俨嘉挥诶蠂麓箨犼惪由a(chǎn)隊東南面
,禾寨山西端半山腰,瀑布坐落在潭公廟下面,瀑布流水面寬4.8米,急流從38.85米高處往下沖擊著巖石,流水就象一塊水簾,水花飛揚,經(jīng)常出現(xiàn)彩虹橫跨深坑,遠遠看去在太陽光映射下形成一幅美麗的水彩圖,非常壯觀、氣派。瀑布三面都是筆直峭壁,兩邊深坑相距50多米,霧水充滿整條坑溝,并長滿茂密的樹木。龍?zhí)断旅娉S幸矮F禾蛇蝎出沒,同時也是小鳥的天堂。傳說瀑布位置是生龍口,瀑布下面是一個深水潭,故取名“龍?zhí)丁保笕嗽谄俨忌厦娼艘蛔豆珷攺R。[2]
揭西縣龍?zhí)镀俨?/FONT>
在揭西縣南山鎮(zhèn)西北方,龍?zhí)逗由嫌,有一個負有盛名的大瀑布,叫龍?zhí)镀俨。龍(zhí)镀俨及l(fā)潦于西國鄉(xiāng)岸洋村之南大北山麓,山間潺流水,穿過峽峪,像一條寬寬的銀帶飛流直下60多米,形成瀑布。瀑布長年累月向下沖擊形成一個寬敞石潭,稱之為
龍?zhí)冻湹膫髡f甚多,如遇久旱或久雨轉(zhuǎn)晴的天氣變化時,會發(fā)生隆隆的響聲,謂之“響硿”。最負盛名的要數(shù)“打龍?zhí)丁。?jù)說打龍?zhí)稌r,鄉(xiāng)民要沐浴齋戒三天,然后穿著整齊,排著隊伍,執(zhí)著神旗,敲鑼打鼓,以五素五葷致祭,宣讀奏表祭文,將燒紅犁頭投入潭中,當即升起一陳煙霧,祭祀儀式便告結(jié)束。龍?zhí)镀俨家驀角逅,青松翠綠,奇石異草,山花競放,景色迷人,到此一游,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五,蓬萊水城
簡介
蓬萊水城(Penglai Water City)位于蓬萊市區(qū)西北丹崖山東側(cè)。宋朝在此建刀魚寨,明朝在刀魚寨的基礎(chǔ)上修筑水城,總面積27萬平方米,南寬北窄,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負山控海,形勢險峻,設(shè)有水門、防浪堤、平浪臺、碼頭、燈塔、城墻、敵臺、炮臺、護城河等海港建筑和防御性建筑,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民族英雄戚繼光曾在此訓練水軍,抗擊倭寇,蓬萊水城由此而揚名海內(nèi)外。
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軍港要塞建筑。在山東省蓬萊縣城北丹崖山下,臨海而建。據(jù)志載,宋置刀魚巡檢,泊刀魚戰(zhàn)棹,備御契丹,名刀魚寨。明洪武九年(1376)始筑水城,北砌水門,南設(shè)振揚門,以土城繞之,引海水入城,易名備倭城。萬歷二十四年(1596),土城甃以磚石。明天啟年間,登萊巡撫袁可立曾在此操練水師,節(jié)制登州和東江兩鎮(zhèn)兵馬,組成了一支五萬余人的水師陸戰(zhàn)隊,并配以先進的火炮和戰(zhàn)船,有效地牽制和遏止了后金的軍事力量。另于東、西、北三面增筑敵臺。崇禎和清乾隆、道光、同治、光緒間多次修葺。水城是明清時期的重要軍事要塞,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作用,是中國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海防堡壘。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特色
水城,港灣俗稱小海,居城中,呈長袋形,是水城的主體,為操練水師與泊船之所(圖1),寬度平均約100米,南北長655米。水深隨潮汐而變,最低時約3米多。平浪臺,迎水門而立,外設(shè)防波堤,長約80米。小海沿岸以塊石砌筑碼頭,寬 5~10米,供船只?。航海燈樓為清同治七年 (1868)增筑,1958 年重修,磚石結(jié)構(gòu),六角,尖頂,高11.6米,內(nèi)設(shè)扶梯可供攀登,上設(shè)燈亭以為導(dǎo)航。燈樓高踞丹崖山上,臨崖修筑,拔壁參天,今仍可實用。
蓬萊水城與蓬萊閣相鄰而居,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是中國古代海防建筑科學的杰出代表。水城由水中城墻環(huán)繞而成,周長約3公里,面積25萬平方米。它是古代的海防堡壘,依山傍海。出入海上的地方,建有一座水門,設(shè)閘蓄水。平時,閘門高懸,船只隨意進出;一旦發(fā)現(xiàn)敵情,閘門放下,海上交通便被切斷。水門兩側(cè)又各設(shè)炮臺一座,駐兵守衛(wèi),形成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防御體系。是一處獨具特色的海防要塞,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
文物建設(shè)及保護
為了更好的保護蓬萊水城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也為了進一步豐富蓬萊閣景區(qū)的文化內(nèi)涵,自2000年開始,蓬萊市委、市政府投資4.5億元,征用土地376畝,分批搬遷水城居民600余戶,計劃用5年的時間,
分三期工程進行實施,把水城恢復(fù)建成以明代海港風貌為基本特征的海防要塞。在恢復(fù)明代海港風貌的同時,還將修復(fù)城墻、敵臺、樓鋪,恢復(fù)備倭都司府、坐營司、校場,建設(shè)古船展示館等項目。并通過定時表演,展示戚繼光操練水師、抗擊倭寇、保衛(wèi)海防的英雄業(yè)績。并設(shè)計各種具有明代特色的活動,營造休閑娛樂區(qū),增加參與性項目。全長達900米的東城墻率先竣工,并與05年5月1日正式向游人開放。城墻上設(shè)置了紅夷炮、竹節(jié)炮、牛腿炮等明代鐵炮,城墻內(nèi)還有獨具特色的明代城墻殘段、城墻夯土展示。沿城墻自南向北一路走來,使您在飽覽城墻內(nèi)外優(yōu)美的山海景色的同時,還將會對明代火炮等武備知識有深入的了解。蓬萊水城的整體恢復(fù)工程于06年10月1日前完全竣工,并正式對外開放。開發(fā)后的蓬萊水城將集展示、休閑、娛樂于一體,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chǎn)將得到合理利用[1]。
旅游特點
城墻
城墻繞小海因地就勢修筑,頂寬 8米。高度不一,周長約 2000 米。附設(shè)垛墻、敵臺、炮臺、護城河等。城僅設(shè) 2門,北曰水門,又名天橋口,位于城東北隅,與大海相通,為船只出入口,塊石砌筑,能見高度 9.4米,垛距寬約10米,進深11.4米。清同治間(1862~1874)于水口間設(shè)密欞鐵閘,現(xiàn)僅存閘門凹槽。城的南門曰振揚門,俗稱土門,位于城東南隅,與陸地相通,拱券門洞,以磚石砌筑,門道寬 3米,進深 13.75米,殘高 5.3米,為明代遺存。原城樓已圮,80年代末重修。
蓬萊水城
蓬萊水城坐落于山東省蓬萊市城北丹崖山的東麓。
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自古就是海防要塞和海運的樞紐。水城背山面海,陡壁懸崖,天險自成,漢唐時就已成為軍事的重地。北宋慶歷二年(1042年)在此始建海防設(shè)施,設(shè)“刀魚巡檢”。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建立水城,永樂六年(1408年)設(shè)“備倭督指揮使司”,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設(shè)“總兵署都督僉事”,統(tǒng)轄山東沿海的戰(zhàn)防事宜,兼管海運,著名的抗倭將領(lǐng)戚繼光就曾率水師在此城備戰(zhàn)抗倭。明天啟年間袁可立在此操練的水師陸戰(zhàn)隊規(guī)模最大,并配置了先進的火炮,袁可立在奏疏中曾這樣形容道:“舳艫相接,奴酋膽寒”。在袁可立的治下,可以看到“峰頂通望處,逐設(shè)煙墩。屯田農(nóng)幕,處處相望。商船戰(zhàn)艦之拋泊近岸者,不知其數(shù)”的繁榮整飭景象。(朝鮮 李民宬《敬亭集》)
水城以土石混合砌筑而成,平面略呈長方形,周長2200米,僅開南北二門,南門是陸門,與陸路相通,北門為水門,由此出海。小海位居水城的正中,平面略呈窄長形,南北長655米,將城分成東西兩半,是城內(nèi)的主體建筑,占水面的二分之一,用以停泊船艦、操練水師。明代最盛時,小海沿岸水榭遍布,歌樂之聲,通宵達旦,盛況空前。水城內(nèi)外還建有碼頭、平浪臺、防浪壩、水師營地、燈樓、炮臺、敵臺、水閘、護城河等軍事設(shè)施,形成了嚴密的海上防御體系,在中國海港建筑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
景區(qū)歷史
宋、明以來,水城一直成為膠東沿海停泊戰(zhàn)船,駐托水師,屯兵練武之地。水城內(nèi)外的主要建筑有:水門水閘、防波堤、平浪臺,碼頭、炮樓、燈樓、護城河和水師營地。水城雖然經(jīng)歷了九百多年風雨的侵蝕和海水的沖刷,但仍然十分堅固,昔日的雄偉氣勢絲毫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