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每當清晨山高紅日升、谷深云海闊、鳥鳴聲聲、云濤陣陣之際,置身奇峰浮云、松篁交翠、猿鶴相親的巨幅畫卷之中。那難以數(shù)計的鱗次柿比、叢羅棋布的奇峰怪石,有的似長柱神鞭立地頂天;有的像銅墻鐵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壘卵搖搖欲墜;有的若頑猴賞月壽龜戲花,呼之即出,栩栩如生;有的仿佛寶鼎古董,玲瓏剔透。那朱丹的顏色,
在霞光照耀下似美人略施粉黛,透出羞澀令個人神往,讓人陶醉。前來尋幽攬勝的游人,無不贊嘆圣堂山峰巒怪石之神奇、詭秘,稱道圣堂山真乃“人間仙境”,神峰迷霧、云海石河、飛瀑高掛、萬畝變色杜鵑、神秘石墻、石獸如生、峰林無際,奇觀目不暇接。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西南部,離縣城45公里,山峰巍峨林立,海拔均在1600米以上,主峰海拔l979米,山高險峻,是桂中第二峰。該景區(qū)覆蓋著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是重要的水源林保護區(qū)。主要觀賞點有:霧鎖重山、雙龍吐玉、石河奇觀、神秘石墻等。
自然風光
圣堂山是金秀大瑤山自然風光精華所在。有24個山?jīng)_,墨綠色的原始森林覆蓋著每個山頭,無數(shù)條山溪向周圍8個縣輻射,灌溉著數(shù)百萬畝良田,因此人們稱這里是綠色水庫。7座海拔1600米以上的石山峰高插云天,最高峰名馬鞍頂。群峰長年掩映于云霧之中,時隱時現(xiàn),神秘莫測。登頂眺望,山中峰巒疊起,峰如筍柱,高達400米~500米,一望數(shù)十里,有如塔林戟海,氣勢壯闊。山谷間尚存古冰川時期的遺跡石河石海。
圣堂山,古木參天,為典型中亞熱帶森林風光。山腰海拔1000米~l500米的針葉、闊葉混交林帶,有名貴的欣賞樹種五針松,羅漢松,多生于崖壁間,青蔥碧翠、剛健龍鐘。1500米以上至山頂,有全國罕見的萬畝變色杜鵑林,間有珍貴的福建柏。每年5月,杜鵑花競放,樹樹繁花,紅、黃、白相間,花香濃郁。圣堂山上瀑布極多,有的高達數(shù)百米。圣堂山方圓百里,溝壑縱
橫,森林茂密,是珍禽異獸樂園,游人不時可見群猴嬉戲于山林崖壁間,亦有林麝、山羊、白鷴、錦雞等獸禽竄入人們的眼簾。圣堂山丹峰挺拔,怪石嶙峋,綠樹掩映,碧水縈迥。丹峰、碧水、綠樹相映成輝,各具特色,景觀有步移景換之妙,有較高的旅游價值。
主要觀賞點
主要觀賞點有:石猴賞月、舞女盼夫、神秘古墻、觀音巖、孔雀開屏、神女峰、銅墻鐵壁、會仙合、壽星巖、龍脊、對歌合、驚人石、杜鵑花海、圣堂樹魂、百米飛瀑、懸樺夕照、萬睿松風、絕壁奇松、松木逢春、小五指山、圣堂七峰、酒瓶峰、寶鼎峰、珍珠羅漢松、南方鐵村、福建柏、原始古林、五針松、天梯、南天一柱、日出、晚霞等60多個景點。圣堂山真乃天下奇秀也,擁張家界之峰,比廬山之幽,具華山之險,賽泰山之峻,勝黃山之松。
主要景點
大瑤山主峰圣堂山,主峰海拔1979米,位于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西南部
出云峰
位于群峰頂端,遠看似一座獨立尖削的高峰,峰南有云時,從峰中穿越而過,云過峰時,速度加快,出口呈噴涌狀,可謂奇觀。在圣堂山頂,置身飄逸流轉的云霧之中,有升騰欲仙之感。
云海
在多種經(jīng)營種植場可觀日出。云海,清晨站在山頭俯瞰,只見連綿數(shù)十里的群峰之巔云濤鉆動,其勢洶涌,氣勢磅礴,群山在云海之中時隱時顯,有如蛟龍騰舞,太陽出來時,云朵都鑲上金邊,光霞萬道,蔚為壯觀。
古冰川遺跡石河、石海
圣堂山北坡及五指山南坡有冰河遺跡的石河、石海。塊石巨大,絳色,常呈斜方式多面體,棱面整齊但稍有倒角。大致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中山石峰坡腳下,從下
往上看,那些石塊像是滾滾下瀉的河流。據(jù)考古家分析,這是冰川時代的遺跡,是古冰河期寒凍風化使巨大的石峰崩解所致。大多數(shù)石河、石海上長著茂密的森林,有的石海部分則不長樹,塊石稞露,延伸數(shù)十米至200多米,遠看如一條“石河”懸掛山坡,石塊浮置松動,可跳步攀行,既險亦奇。
神秘的石墻
1500米的圣堂山坳處,有古石墻3處,由巨石堆砌而成,其中南北兩處相距1公里,將山谷攔斷。山坳處石墻長170多米,寬6米,高4米~5米,依山勢用大塊方石砌成,有的石塊重500公斤以上。堆砌工整,墻中段開有門寬2.6米。兩邊規(guī)則對稱凹陷。由于年代久遠,石墻爬滿一層厚厚的青苔。據(jù)考證,這是明代瑤族起義軍首領侯大茍、藍守貳、繼承者侯公丁率兵反抗朝廷時,撤兵到此設防的。
萬畝杜鵑林
從山的北面攀登,上到海拔1500米的馬鞍坳,這里有馳名中外的變色杜鵑林,約上萬畝。在廣西,杜鵑
花林并不是大瑤山獨有;ㄆ骸元寶山、大明山都有分布,但象圣堂山頂這樣上萬畝相連成片,且種類繁多卻是獨—無二。春夏之交是變色杜鵑的花期,花朵隨著花期的變化而變換顏色,花蕾鮮紅,花初開時粉紅,后轉為淡黃,故名變色杜鵑。以紅巖杜鵑、華南杜鵑優(yōu)勢種群,羊角杜鵑、花坪杜鵑、百合杜鵑、白花杜鵑、變色杜鵑等雜散其中,色澤鮮艷,富麗堂皇,5月的花期正逢旅游旺季,置身群山之巔這樣—個花海,令人心曠神怡。
這里杜鵑主干不明顯,矮胖墩粗,有的成扭曲狀,造型原始,有古樸蒼勁的美感。落花時節(jié),蟠螭虬蚺般茂密糾結的莖枝也令人嘆為觀止。
“霧虹幻景”
在大雨之前的悶熱天氣,太陽輻射到上空冷空氣所凝聚成的云彩上,經(jīng)濃密的云霧中細密的小水珠折射,就會出現(xiàn)七彩如虹的幻象,變幻莫測,瑰麗迷人。這是主峰南面常常看到的“佛光”奇觀。
飛瀑
圣堂山主要有兩道并列的飛瀑,在下面又合二為一,高數(shù)十米,水量充沛,長年不絕,主流氣勢磅礴呈一陣陣噴射狀,有彈性,象有生命力一般,瀑布轟鳴聲傳到數(shù)里之外。主流旁邊有數(shù)條涓涓細流,順石崖盤曲而下,與主流形成對比,互相陪襯,富于情趣。瀑布下面形成一水池,清澈見底的山水沿溪蜿蜒而下,景觀十分優(yōu)美。
石橋神韻
從馬鞍峰坳口往下看,有一座從主逢伸出的石橋,人稱天橋,橋下面是萬丈深淵,十分險峻。傳說從前有個瑤族首領公甘,率領瑤胞抵抗官兵,因寡不敵眾,被迫跑上圣堂山,公甘為了脫身,抓起糯米粉向官兵撒去,頓時,濃霧彌漫,天昏地暗,他趁機跑上圣堂山,沿途被深谷擋住去路,官兵隨后追來,公甘急中生智,解下白頭巾向對面山峰拋去,頭巾化作一座橋,沿著橋登上頂峰,此刻官兵也趕到天橋,公甘收回頭巾,官兵統(tǒng)統(tǒng)跌下萬丈深谷。民間的傳說,給這座石橋蒙上神秘的面紗。
圣堂絕景,古人曾有五言詩《圣堂山》遺世:我家圣堂山,未睹圣堂水。朝爽洗素秋,目極三十里。神魚無凡鱗,仙花有奇蕊,夢想四十年,攀條負樵子,謝客蠟木屐,準果去前齒。
旅游攻略
交通
柳州--金秀縣--圣堂山(柳州到金秀81公里柏油路,班車每天多個班次,途經(jīng)鹿寨縣,也可從柳州先到象州再轉車金秀,金秀到圣堂山45公里,金秀或桐木到圣堂山腳停車場
該路段柏油路,彎多路險經(jīng)常塌方,路況對司機技術要求極高,一般自駕車到此路段后大多包當?shù)剀囘M山,包車價格較貴,圣堂山腳到山頂有人工堆砌的石板階梯和懸崖邊鑿出來的旅游道,遇雨天山路濕滑建議穿防滑鞋上山,山腳到山頂費時約3小時,山腳,半山,山頂均有住宿吃飯,但價格昂貴,山上可扎營,圣堂山看點是觀云海日出日落,置身云海如夢如幻,遠山近景似海市蜃樓,圣堂山峰林險峻,高聳入云,山上怪石嶙峋,千姿百態(tài),萬畝杜鵑林高山花海美輪美奐,開花季節(jié)5月中旬,5月觀花和10月觀葉是佳季)。
徒步線路
(有一定難度,但一路風景優(yōu)美,過程極刺激,走此線要趟過多道河流,如遇大雨季節(jié)有可能沒法過河就不能走此線,要攀爬陡峭山林,坡度幾近垂直,需要一定體力和技巧。)柳州--象州縣城(班車)--中屏鎮(zhèn)(班車)--青山村(包車)。象州至中屏路段有一處溫泉有時間可以去泡泡,青山村處有一108米的高山瀑布大雨季節(jié)極其壯觀也可去看看,有挑戰(zhàn)者在那溪降極其刺激!去圣堂可從青山村開始徒步也可繼續(xù)包車前行至古麥村再開始徒步也可,走此線極易迷路,要請當?shù)卮迕褡鱿驅В司從徒步點到山頂用兩天完成,第一天從起點青山村走到圣堂村宿村民家或扎營,扎營注意切不可靠近溪流!因山間天氣多變,極易山洪暴發(fā),第一天難度不大,因第二天難度較大,第一行程也可前行至圣堂老村,第二天難度較大,要趟過7道河流,攀爬河流兩岸陡峭山林,較消耗體力,路上帶些高能食物,爬至半山可進入景區(qū)旅游道,沿旅游道登頂圣堂山)。
線路特點
1、攝影寶地:漫山遍野的杜鵑花、云海、蒼松等都是攝影發(fā)燒友理想的拍攝對象。
2、野外探險的天然場所:有山有水,既可玩峽谷穿越,又可以溯溪或漂流,山間有良好的露營地。
3、黃金假期的休閑勝地:五一假期里想躲開瘋踴而至的游人,就要到這些“鎖在深閨人未知”的新鮮景區(qū),搞些另類的玩意。只有在這里你才能重拾假日休閑的愉悅與輕松。
住宿條件
不看日出可以在金秀住宿,20元一床位,遇上五六月的圣堂山杜鵑花節(jié)游人多,可以在桐木鎮(zhèn)住宿,推薦桐木鎮(zhèn)賓館。
要看日出可宿于山頂云頂山莊,但吃住都較貴,包間從1200元-9800元都有;倘若無法承受云頂山莊的價格,建議自帶帳篷、睡袋和干糧。
自助指南
1、門票價格:50元/人
文獻記載
1、 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明一統(tǒng)志,卷八十三,柳州府,郡名象郡(陳名)龍城(唐名):圣塘山(在象州東百余里,髙峻不可登。相傳昔有瑤人攀藤而上,見一池清泠可愛,內有魚鱉、桃李環(huán)繞、且多猿猴。)
2、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粵西詩載,粵西文載,卷十四,桂林府通判汪森編,志,栁州府,象州:雷山:天欲雷雨則此山先有云霧。又四十里為圣塘山。髙峻懸絕,昔有藤根垂地,人或攀藤而上。有一池水清泠可愛,魚鱉游泳、桃李樹環(huán)繞之、且多猿猴。自藤為風雨折去,人跡遂絕。(風土記)
二,象鼻山
地理位置
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游的標志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漓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形似一頭鼻子伸進漓江飲水的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間是面積約一百五十平米的圓洞,江水穿洞而過,如明月浮水。坐落西岸的象山水月與漓江東岸的穿月巖相對,一掛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凡是來桂林旅游的國內外游客,基本上都要來象鼻山游覽。
象鼻山公園[1]位于桂林城南漓江西岸,在漓江與桃花江的匯流處,占地面積11.80公頃。象山原名儀山、漓山、沉水山。又因山東端的水月洞有如象鼻,整個山形酷似一頭駐足漓江邊臨流飲水的大象,故稱象鼻山,簡稱象山。象山海拔220米,高出水面55米,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guī)r組成。其山孤拔陡峭,巖石古蒼,崖間藤蘿攀援,山榕依附。這里歷來為旅游勝地,其旖旎的風光,神奇的形象,動人的傳說,不知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象山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引人人勝,被人們看做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市的城徽中心圖案就是象山。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內桃花江與漓江[1]匯流處,是桂林名山之一;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巖、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漓水流貫其間,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漓江,景致極佳,唐宋以來即為游覽勝地。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致;是中國首批4A級景區(qū),位于桂林市濱江路,桃花江與漓江的交匯處,2、23、16、57、58、88路公交車可到達;占地11.88萬平方米,屬于喀斯特地貌自然風景區(qū),因山形酷似一匹豪飲江水的巨象而得名。有1000多年的游覽史。
在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西距文昌橋200米。海拔200米,高出江面55米,長108米,寬100米,山體面積1.3公頃。由3.6億年前海底沉積的純石灰?guī)r組成,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吸飲江水。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名宜山、儀山、沉水山,簡稱象山。象山以神奇著稱。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皓月,構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山成了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廣西地方產(chǎn)品多以象山作為標記。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1.2萬年
前,地殼抬升,漓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fā)育,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米,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一懸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景點概述
象鼻山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巖、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
象鼻山上有一座塔,名曰普賢塔,東邊有一山洞,曰水月洞,洞中有水流過。山腰處還有一穿通的巖洞,好似大象的眼睛。象鼻山兩邊都有上山的石階。
多刻在水月洞內外崖壁上,其中著名的有南宋張孝祥的《朝陽亭記》、范成大的《復水月洞銘》和陸游的《詩禮》。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 地殼抬升,漓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fā)育,形成一個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断笊接洝份d, “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圓而長,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跋
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學士屬文賦句,莫不嘆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致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跡。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巖相對, 一懸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朝陽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內,始建于宋,亭已早廢,但遠在800多年前,圍繞水月洞的命名,兩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長官之間展開的一場背靠背的筆墨官司,一直成為到此游覽的人們永恒的話題。原來,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張孝祥游水月洞留連至晚不歸,不久再度重游, 一高興題詩作序,因洞口東向,把亭名、洞名、巖名統(tǒng)統(tǒng)已為“朝陽”,并把記述其事的《朝陽亭詩序》該在水月洞北壁。其后,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見,恢復了原名,寫下《復水月洞銘》,并鐫在洞的南壁。
象眼巖
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兩側, 互相貫通,高約2米,寬5~10米,長52.8米,呈扁長形,面積約274平方米。象眼巖原是一段不長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處而得名。從象山南麓南極洞口,沿石級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巖,盤山道可達山頂。北眼懸崖峭壁,無磴可通。象眼巖南北兩洞,是一對眺望風景的絕妙窗口。從左眼張望,高聳的漓江飯店近在咫尺,城區(qū)樓宇街市鱗次櫛比,半城山芭歷歷在目;從右眼遠眺,江波帆影, 閃爍隱現(xiàn)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間。云崖軒 宋代園林建筑。明張鳴鳳《桂故》載:“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曰云崖軒。軒廢已久!备鶕(jù)方信孺《題云崖軒》和邵以仁在方所鐫詩之前便建“古云崖軒”的記述。云崖軒確建何時無可考。方信孺詩有“不用窮探費杖藜, 隱然林壑挾城陴。曾尊月洞千巖上,更著云崖一段奇”之句,說云崖軒建在象山麓是可信的。
普賢塔
遠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劍柄,又像一只古雅的寶瓶,因此稱“劍柄塔”,或“寶瓶塔”。該塔建于明代,塔高13.6米,塔基為雙層八角須彌座,在第二層基座正北面,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像。普賢塔位于象山之顛,不僅與桂林山水的傳說相吻合,又印證了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馱寶瓶,在亞洲各國的許多傳說中,也象征著和平、美好和幸福。象鼻巖與水月洞相鄰,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處而得名。巖高1.9米,,寬3.3米,長約13.5米, 面積44.5平方米。巖口面江, 東向,呈條形封閉狀態(tài),是內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后人在巖口刻“讀書巖”3字,并稱此巖為“點易山窗”。萬歷丁丑(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 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有“千頃水光涵洞府”, “山窗寂靜觀周易”句,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舍利塔
太平軍的象山陣地具史料記載,1852年太平天國從永安突圍之后,向桂林進發(fā),并從東、南、西三面包圍桂林,搶占象鼻山,以明代普賢塔為標志的象鼻山頂,成了太平軍的前沿陣地,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攻堅戰(zhàn)。他們在山上架起了大炮,猛烈轟擊城內的清軍,扶臺衙門堂檐被打塌,旗桿被炸斷,嚇得巡撫周鳴鶴四處躲藏。后來,出于戰(zhàn)略上的需要,太平軍決定全面撤圍,揮師北上。在象鼻山上,扎了好多草人,同時用長長的藥線連接很多鞭炮燃放,掩護太平軍轉移。象鼻上山頭陣地的光榮斗爭歷史史實,都陳列在山下云峰寺“太平天國在桂林”的陳列館中,使創(chuàng)建于唐朝的云峰寺更添光采。[3]
舍利塔在開元寺遺址內,開元寺建于隋代,唐時稱善興寺,宋改為寧壽寺,其殿宇恢弘幽深,是桂林最古老的一座佛寺。塔高13.2米,始建于唐朝,于明朝重建。位于象鼻山的西南面,桃花江畔。寶瓶式塔身,傘蓋般塔頂,有相輪五圈,冠以葫蘆形銅質寶頂。據(jù)記載,唐天寶七年,鑒真和尚5次東渡日本受阻,轉輾來到桂林,曾與數(shù)十位日本僧人居留寺中年余。[4]
相關傳說
關于象鼻山的傳說,版本很多,象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動物,人們常把它與吉祥、太平等美好的寓意聯(lián)系起來,下面是最為被人們認可的版本《雙象伴月》,現(xiàn)寫在下面,供參考。
—— 傳說,七位仙女相伴下凡賞世間美景,最小的那位仙女看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常常遇到水患的困擾,民不聊生,心生憐憫,便私自與玉帝的坐騎天象一起到凡間幫助人們疏通河道,不久后被玉帝知道,便命天將把仙女帶回天庭,而把天象化為石山,并用寶劍將其鎮(zhèn)住,令天象永不得返回天界。一日,普賢菩薩云游此地,見一頭天象被寶劍鎮(zhèn)于此處,普賢菩薩被天象的行為所感動,心生慈悲,便用法力拔去了象身上的寶劍,但天象畢竟觸犯天規(guī)私下凡間,菩薩只好用自己的寶瓶置于象背將其鎮(zhèn)在原地;后來,寶瓶變成了象鼻山上的普賢寶塔。不知過了過久,普賢菩薩騎白象重游故地,再次見到天象,便想度化天象,但見天象已經(jīng)化身上為山,即使度化也已不能飛天;正在菩薩欲返天界之時,卻發(fā)現(xiàn)江邊不見一人一畜,得知是因天象疏通了河道擾動了江水,使得江水污濁人畜無法飲用;菩薩仔細查看后,發(fā)現(xiàn)原來江底無石,致使江水中的泥土不能沉淀下來,菩薩便將自己的坐騎白象化身為一枚金光閃閃的“石足”落入漓江之中,江底頓時幻化出無數(shù)的閃閃江石,漓江的水也瞬時變得清澈見底,從此人們便沿江安居繁衍下來;后又傳說,此石為普賢菩薩的右足,腳踩金蓮來造福人間。
人們后來感動天象為人間所做得一切,便將其命名為“象山”,即象鼻山;人們也時時感恩菩薩的慈悲,為紀念白象的自我犧牲精神故稱漓江中的石頭為“清水石”;桂林人對象鼻山和漓江石都有著天生的熱愛,及真摯的情感寄托,賞石藏石文化、山水文化都早已經(jīng)融入了桂林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中,不管是在家中、庭院、案堂、以及身上,你都能見到人們收藏的各式寶石;人們之間盛傳著一句話:“山中有石則奇,水中有石則清,家中有石則安,園中有石則幽,堂中有石則雅,身上有石則貴”;人們都相信“清水石”的靈性能辟邪、鎮(zhèn)宅、助財、轉運。
人文歷史
水月洞是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中現(xiàn)存石刻50多件,其中一幅高257厘米,寬752厘米由清代廣西巡撫倪文魏撰題的<;皇清中興圣德頌碑>;是桂林2000多件石刻中最大的,也是唯一一幅對太平天國進行強烈抨擊的文章,這塊碑刻在象山是因為1852年洪秀全帶兵攻打桂林時象山的云峰寺曾是他的戰(zhàn)地指揮部,他們在山頂?shù)钠匈t塔四周架設大炮轟擊桂林城長大40多天,這場戰(zhàn)役使太平軍第一次學會挖城墻,第一次啟用女兵打破了封建傳統(tǒng)。
云峰寺不光是太平天國的指揮所,也曾是日本佛教的始祖鑒真和尚的僧舍,唐代鑒真和尚五次東渡日本失敗后,從福建繞廣東到桂林,就在象鼻山下的云峰寺住了一年多,嶺南14州的南選使節(jié),都督以下所有的州治官員與選舉試學者數(shù)百人集中桂林,當時都得到鑒真大師的授戒。一年后,鑒真和尚在象鼻山登船南下,第六次東渡日本,最終成功。鑒真和尚在桂林這一年,成為桂林佛教史上一大盛事。
云峰寺成為了太平天國陳列館,完好的保留了當時使用過的戰(zhàn)旗、武器和炮彈。古老的普賢塔成了太平天國英雄們有勇有謀的見證。
聳立于山頂?shù)钠匈t寶塔建于明朝,用以供奉菩賢菩薩。在中國供奉菩賢的佛塔只有兩處,一個在四川蛾媚山,一個就是在桂林的象鼻山。菩賢塔沿襲了藏族文化的喇嘛式實心磚塔,塔高13.6米,為雙層八角形虛彌座。之所以采用八角形是因為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四面有八方,菩賢菩薩曾有一宿愿:希望他能普度眾生,使得佛光普照四面八方。
在佛經(jīng)中說菩賢專管智慧、道德,他的坐騎是六牙白象,象征著一步一個腳印,做人做事都要腳踏實地(踏踏實實)。普賢塔建于象山之巔,極其形象的反映了佛教有關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在中國及亞洲許多國家的傳統(tǒng)習俗中,是吉祥的象征,大象馱寶瓶象征和平、美好和幸福,我也在此祝愿各位貴賓吉祥如意,工作順心。
歷史文化
象鼻山又稱象山。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边@一百看不厭的象鼻山位于城南漓江和桃花江的江流匯合處。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臨江吸水,因而得名。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大洞,便是著名的水月洞。洞內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五十余件,其中以宋代愛國詩人張孝祥、范成大和陸游的作品最為有名。
象鼻山與水月洞相鄰,因在象鼻山的象鼻稍后處而得名。巖高1.9米,寬3.3米,長約13.5米,面積44.5平方米。巖口面江,東向,呈條形封閉狀態(tài),是內涼、眺望江景佳處。明代學者毛賓泉曾在此讀《周易》后人在巖口刻“讀書巖”3字,并稱此巖為“點易山窗”。萬歷丁丑(1577)春正月中進行修整,有“賓泉山人開深此洞”題名石刻。明詩人張襄《訪毛賓泉點易山窗》詩,有“千頃水光涵洞府”,“山窗寂靜觀周易”句,詳見水月洞摩崖石刻。
象鼻山的山腳有石級小路通上山頂。山頂平展,綠樹成蔭,當年太平軍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頂?shù)臇|端有明代的實心磚塔,因嵌有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塔身好似圓形寶瓶,又像劍柄,又有人稱之為瓶塔或劍柄塔。
象鼻山的南麓有改建的始創(chuàng)與唐代的云峰寺,寺內陳列著太平天國的歷史文物。在寺的西面是一座舍利塔,這里原來還有個開元寺。唐代的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漂到海南島,在北歸的途中,經(jīng)過桂林時,居住于開元寺,在此主持大典,講法傳經(jīng)?上Ч潘略鐝U,只留下這座佛塔敘說當年盛事。象鼻山,景色優(yōu)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標志,最令中外游人喜愛。
主題公園
象山公園地處廣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占地面積11.88公頃,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山、水、洞、島、亭、臺、坪、徑、文物、古跡相映成畫,美不勝收,令人心馳神往。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園的主要景點,其山形酷似一頭駐足漓江邊臨流飲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 勝,被人們美譽為桂林市的城徽。山體前部的水月洞,彎如滿月,穿透山體,清碧的江水從洞中穿鼻而過,洞影倒映江面,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觀,“象山水月”因之成為桂林山水一絕。水月洞的幽奇迷紀令古往今來的墨客騷人文思泉涌,洞內外石壁上留下了歷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為宋代鐫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東、西麓,艾有石級曲折百上。山頂平展,樹木成蔭,小徑通幽;明代建筑普賢塔聳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賢菩薩像而得名,普賢塔形似劍柄,又似寶瓶,古樸凝重;游人立于山頂,神清氣爽,極目遠眺,桂林山城美景盡收眼底。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使得古老而年輕的象山魅力獨具。象山公園常舉辦各類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見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嬌媚,幾疑身處仙境,流連忘返。桂林之旅,從象山公園開始。
從濱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覽象山全景,“象汲長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園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距今1.2萬年左右,地殼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寬度不斷縮小,江水在山體東麓沖刷溶蝕出一個長17米,寬9.5米,高12米,位于象鼻與象之間通透圓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陽洞。江水穿洞而過,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詩贊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迸c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樹蔥蔥,竹籬茅舍掩映其間。若是雨季,云蒸霧騰,村舍與綠樹皆似披上一襲輕紗,古人稱之為“訾洲煙雨”。將其列為桂林八大勝景之一。此時的巨象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煙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視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為神往的風景點。
《象山·傳奇》
《象山·傳奇》以象山景區(qū)實景為載體,運用超媒體、幻影成像、激光、燈光等技術,通過《遠古桂林》、《神秘象寨》、《幻影劇場》和《神象傳說》等四個主題篇章,將長135米、寬65米的象鼻山山體作為投影屏幕,立體展示了桂林的山水及文化。讓游客互動體驗,如入奇幻夢境的同時,將桂林山水之魂——象鼻山。講述桂林“象山水月”的夢幻傳說,將桂林山水之魂———象鼻山,變成一個集畫之妙、人之美、光之煥、影之奇于一體的實景魔幻劇場。美輪美奐的場景讓現(xiàn)場所有中外游客如癡如醉。
《象山·傳奇》歷時3年打造,總投資1.6億元人民幣,是桂林近10年來投資金額最大的旅游項目,也是桂林首個將高科技引入景區(qū)的全新旅游概念。演出融合了當前世界頂尖的數(shù)碼聲光電技術,令夜間的象山景區(qū)仿佛變身為奇妙的“阿凡達”世界,將一個全新的象山水月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從“遠古桂林”一直到最后的“神象傳說”,景區(qū)內一步一景,一草一木仿佛都變成了有生命的精靈,不時給游人帶來一個個驚喜。
《象山·傳奇》是由桂林旅游發(fā)展總公司、廣西金融投資集團、桂林恒祥旅游開發(fā)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桂林浩淼旅游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開發(fā),耗資1.6億元念。項目由承擔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知名數(shù)碼創(chuàng)意團隊設計制作,集合了國內外一批專家的創(chuàng)意和策劃,運用了世界最前沿的數(shù)碼科技,顛覆性打造出象山視覺奇觀,集山水、文化、科技體驗為一體,創(chuàng)意及綜合表現(xiàn)形式為世界首創(chuàng),是文化與旅游結合、科技與文化結合、科技與旅游結合的最新典范。[7]
《象山·傳奇》歷時3年打造,總投資1.6億元人民幣,是桂林近10年來投資金額最大的旅游項目,也是桂林首個將高科技引入景區(qū)的全新旅游概念。演出融合了當前世界頂尖的數(shù)碼聲光電技術,令夜間的象山景區(qū)仿佛變身為奇妙的“阿凡達”世界,將一個全新的象山水月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從“遠古桂林”一直到最后的“神象傳說”,景區(qū)內一步一景,一草一木仿佛都變成了有生命的精靈,不時給游人帶來一個個驚喜。
《象山·傳奇》是由桂林旅游發(fā)展總公司、廣西金融投資集團、桂林恒祥旅游開發(fā)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桂林浩淼旅游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開發(fā),耗資1.6億元念。項目由承擔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知名數(shù)碼創(chuàng)意團隊設計制作,集合了國內外一批專家的創(chuàng)意和策劃,運用了世界最前沿的數(shù)碼科技,顛覆性打造出象山視覺奇觀,集山水、文化、科技體驗為一體,創(chuàng)意及綜合表現(xiàn)形式為世界首創(chuàng),是文化與旅游結合、科技與文化結合、科技與旅游結合的最新典范。[7]
詩人名作
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
象鼻與象身之間的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里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影則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
陸游雖然沒有到過桂林,但對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詩和信札寄給當時任昭州(今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則“命工刻與崖石,與世人共之”。
象鼻山酒窖
酒窖簡介
桂林三花象山酒窖位于桂林著名的4A級風景區(qū)——象山公園的巖洞內,象山酒窖中常年保持在二十攝氏度,濕度適宜,桂林三花酒存放于此,香醇宜人,成為酒中上品。此外,象山酒窖——象山車間——桂林三花酒文化博物館三位一體,既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桂林三花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的唯一傳承地,同時也是廣西桂林工業(yè)旅游示范點。
在有著千年歷史的桂林象鼻山酒窖舉行隆重的迎春開窖儀式。當天,許多市民冒著細雨提著酒壺在象山酒窖外排隊“打壺好酒過好年”。
桂林三花酒是中國米香型白酒的代表,被譽為為酒之王,古時,被稱作“瑞露”,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飲后稱贊“乃盡酒之妙”!肮鹆秩ň啤痹从谑⑻,有上千年釀造歷史!袄焖,禾稻花,芳草花,三花香天下!弊鳛閺V西第一家獲得“中華老字號”的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在新春之前都開啟象山酒窖,向桂林民眾供應象山巖洞窖藏散裝桂林三花酒。而“打一壺洞藏的三花酒,過一個歡樂的吉祥年”也已成為桂林人的年俗。
酒窖傳說
傳說,天上象神為三花姑娘從瑤池盜回神曲,用漓江水釀出三花酒。象山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為釀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明代應天府通判張鳴鳳稱此處為“醉鄉(xiāng)”, 在象山腳下結廬而居,自號“漓山人”。
自古以來,桂林酒坊將酒藏于巖洞。象山巖洞酒窖為大小二洞。面積近 3000m。小洞位于云峰寺后山腰,洞上刻有“云峰巖”。大洞位于登山石階旁。東達桃花江,南通水月洞。洞中冬暖夏涼,常年保持在 20 ℃ ,由于臨江,洞內還保持了一定的濕度。三花酒經(jīng)洞內貯藏,老熟后,醇凈綿甜,乃酒中珍品。象山酒窖貯藏了從五十年代以來不同年代的特釀桂林三花酒逾千噸。
相關老八景
現(xiàn)存的桂林老八景刻石于疊彩山風洞口的文字紀錄。
一景一文的刻石桂林古八景是:
1.花景洞——桂嶺晴嵐
2.象山水月洞——訾洲煙雨
3.伏波山——東渡春瀾
4.夕陽洞——(無付題,但按詩文內容即在桂林西山)
5.堯山——堯山冬雪
6.虞山——舜洞薰風
7.開元寺——(無付題)
桂林老八景文字是:
一是桂嶺晴嵐.從寶積山上北望,有鐵封山,鸚鵡山,觀音山一帶,常有集結,雨后初晴,嵐光紫霧飄渺其間,景色迷人.
二是訾洲煙雨.象鼻山對面的訾家洲,林木茂密,唐代就在洲上辟苑莊,栽花木,建亭臺,景致最美是在細雨濛濛,煙波渺渺之時,輕紗薄霧之中.
三是東渡春瀾.現(xiàn)放橋舊時是用木船架起的浮橋,每年春水來臨之時,浮橋在滾滾波瀾中蕩漾,行人在橋上行走,猶如踩波踏浪,故有"東渡春瀾"的美稱.
四是西峰夕照.指桂林西山,每當夕陽西下,泛起萬朵紅霞,把西山映托得格外壯麗.
五是堯山冬雪.堯山為桂林市最高的山峰,冬季常有積雪,銀裝素裹,很顯嬌嬈.
六是舜洞薰風.虞山的韶音洞,薰風陣陣,潭水淙淙,就像薰弦彈秦出悅耳的韶樂一樣.
七是清碧上方.指的是民主路萬壽巷內的開元寺古跡,現(xiàn)僅存唐代鑒真和尚禮拜過的舍利塔.
八是棲霞真境.七星巖原名棲霞洞,巖洞深幽,景物非凡,儼然神仙洞府 .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英文翻譯 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the best The scenery of Guilin is world-renowned Guilin scenery is second to none all under heaven. Guilin's hills and waters are the finest under heaven. Scenery of Guilin,the finest under heaven Guilin best in the world
旅游小貼士
象鼻山最佳旅游時間:
最佳出行時間:清晨、夜晚
清晨——煙雨象鼻山
煙雨漓江可說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性景象,要充分體現(xiàn)漓江煙雨。此時的象鼻山在春季的煙雨中飄渺出現(xiàn),同時寬闊的江面給你不一樣的體驗。
夜晚——“象山水月”
象山水月的夜景非常棒,酷愛攝影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梢栽谧卫旖瓡r取攝影角度,游覽時間通常一個半小時。
桂林象鼻山交通
公交:乘車直達:可選擇乘坐免費公益車(57、58路),公交車(2、23路),景區(qū)穿梭巴士或自駕車直達景區(qū)
自駕:位于桂林市東南漓江右岸,開車不是很好找,建議你做公交車,還免費,多好啊!
公園開放時間:7:00~18:00
門票價格
門票價:65元起
1、現(xiàn)役軍人、離休軍人、殘疾軍人、烈屬、離休干部持相應證件可免費入園;
2、重陽節(jié)當天景區(qū)對廣西區(qū)內60歲以上老年人(持老年證)免費開放;
3、6周歲(不含6周歲)~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學生持居民身份證或學生證等有效證件可享受本景區(qū)門票門市價五折優(yōu)惠。
三,斜陽島
概況
斜陽島位于潿洲島東南方向約9海里處(1海里約等于1.83公里),是由火山噴發(fā)堆凝形成,面積1.89平方公里。因為從潿洲島上可觀太陽斜照此島全景,又因該島橫亙干潿洲島東南面,南面為陽,故稱斜陽島。
斜陽島上居住的人很少,約有290人,民風淳樸,村民多靠打魚為生,夜不閉戶,恍如世外桃源。
斜陽島火山巖層壯觀,溶巖景觀奇特,巖石上有許多火山噴發(fā)時留下的圓圓的小坑,海潮過后,坑里蓄滿了海水,在陽光的折射下,像一個個藍色的寶石散落在巖石上,成了最美麗的點綴。斜陽島的海水藍的有點發(fā)綠,清澈見底,只要站在巖石邊上就能看到一群群五彩斑斕的小海魚。
斜陽島的美可以讓你忘記時間、忘記雜念;斜陽島的美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能用心去體會!
景點
游斜陽島,從北海國際客運碼頭乘快船可直達這個風光奇特,游人罕至的寶島。斜陽島遠離大陸,若千萬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經(jīng)過數(shù)次火山爆發(fā)的積淀大自然的不斷造就,這才形成了今日的斜陽島。
斜陽島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窄的長條形的島,四周多是陡峭的懸崖,東、北、西各方只有小道可上島,惟有南邊是斜陽漁港、碼頭,也是南面惟一一條上岸到村莊的大道。站在碼頭的東面往西遠眺,映入眼簾的是一頭將出海的“綠背龜”,向南伸向海面的山脈就是“龜”的頭部,它正緩緩地把頭伸進海里,后面拱起半圓狀的小山,就是“龜”的背,上面覆蓋著郁郁蔥蔥的樹木,使這頭“出海龜”煥發(fā)出青春的活力。此“龜”還有龜足,即同下面的礁石,一派躍躍欲爬的架勢。從碼頭上岸,矗立在你面前的是昔日數(shù)次火山噴發(fā)巖漿形成的火山口,不過今天它已成為斜陽島的忠實衛(wèi)士。拾級而上,沿路你將看到許多形態(tài)各異錯落有致的巖石,它們大多有被火燒過的痕跡,如煉鋼出爐的焦炭,這當然是火山噴發(fā)后留下的景觀。大的巖石有幾百上千噸,石上還有清晰可辨火山噴發(fā)時高溫巖漿流淌的痕跡,小的已被分解成灰燼散落在路邊。隨著一天中陽光位置的移動,小島南面海岸屹立著的那些高低不平造型各異的巖石會變幻出奇妙無窮的光影。
晴天早上日出前趕到碼頭的西面,往東可以觀察到斜陽島海上日出的奇特景象,被朝霞染紅的大海廣闊無垠,星星般點綴其間的是斜陽島漁民捕魚的船只。最妙的是紅日露出海面時的情景,開始是一個紅點,接著是半個圓,這時給海平面鋪出由遠到近的一線金光,幾分鐘后圓圓的紅日跳出海平面時,選擇哪個角度拍攝都是一幅絕美的風光照。
斜陽島的北面,有“牛鼻洞”,洞外各種景觀、山石造型令人神往。從洞內往外看:遠山、近景、大海、漁船、藍天、白云各種光影,別有洞天,洞內各種巖石姿態(tài)變幻、神奇莫測、遐想連翩。
斜陽島的東面是全島海蝕、巖溶景觀最為集中的地方,更為奇特。這里有各種形態(tài)的巖層、溶巖、斷層、拉溝、溶洞、懸崖、峭壁,美不勝收。這里的海水碧綠、十分清澈、無任何污染。岸邊魚蝦成群。岸上巖石下,各種蟹類,或是在曬太陽、或是在緩緩爬行,見有人活動,便各自尋找隱蔽處。
交通
飲食
因斜陽島沒有開發(fā),非常原始,島上沒有餐館,需自備食物。
游覽
島上僅有一條小路從碼頭一端通向另一端,沒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實在太累了,可以找漁民租摩托車或手扶拖拉機。
注意
去斜陽島上包船需提前三至四天聯(lián)系。
最佳時間
每年3月中旬—12月中旬
相臨景點
北海海底世界
音樂噴泉
北海市烈士紀念碑
北海市中山公園
北海體育館北門雕塑
北海天主教堂修女院舊
北海德國森寶洋行舊址
潿洲天主教堂
北海南珠碑林
休閑圣地--樸園
北海騎樓
北海潿洲島
海角亭
潿洲島
潿洲島和斜陽島素有大、小蓬萊的雅號,潿州島位于北部灣海域,距北海市區(qū)36海里,四面環(huán)海,是我國最大的死火山島,島上驚濤拍岸,巖奇洞深,風光旖旎,民風淳樸。距潿洲島9海里外,有一個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島,在潿洲島可以觀賞太陽斜照在此島的全景,故名斜陽島。
潿州島的火山熔巖景觀獨一無二,瑰麗壯觀的火山口讓人感嘆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島上的海蝕地貌、奇嶺險灘千姿百態(tài),形象各異,有仿佛探身入海的“龜豚拱碧”、有朱簾長掛的“滴水丹屏”,還有許多形似海豹海豚、海馬海星的礁石巖洞,堪稱百獸鬧海;潛水下海,會發(fā)現(xiàn)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美麗的活珊瑚、水母、海螺、海星五顏六色,燦爛奪目;佇立岸邊的天主教堂和三婆廟印證著中西合璧的歷史足跡,也很值得一游。
斜陽島由火山噴發(fā)堆積和珊瑚沉積形成,島上空氣清新宜人,沿岸海水碧藍如洗,有許多珍奇的海蝕海積奇觀、火山口景觀和生物景觀;斜陽島植被豐富,以馬尾松、臺灣相思樹為主,林茂崖高,濃蔭遮日,是尋幽探險的世外仙山。
斜陽島位于潿洲島東南海面上,亦由火山噴發(fā)堆積形成,距潿洲島9海里,距北海市區(qū)44海里,面積1.89平方公里,是廣西緯度最低的地方。
因從潿洲島可觀太陽斜照此島全景,又因該島橫亙干潿洲島東南面,南面為陽,故稱斜陽島。狀似一朵盛開的蓮花,中部凹陷,四周凸出。沿岸陵巖壁立下臨深淵,飛鯊怪魚,貝類珊瑚清晰可見。島上冬暖夏涼,野花繁多,森林原始,山徑迷離,海蝕、海積及溶巖景觀奇特,是尋幽探險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