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學者網(wǎng)站5月3日發(fā)表了安吉特·潘達的題為《澳大利亞和中國的東風-26中程彈道導彈》的報道。
報道稱,今年4月底,中國宣布東風-26中程彈道導彈正式加入解放軍戰(zhàn)斗序列。正如作者當時討論的那樣,解放軍的第一個東風-26導彈旅似乎由22輛導彈發(fā)射車組成。這些導彈可以搭載常規(guī)彈頭和核彈頭;在常規(guī)配置下,它們成為世界上射程最遠的常規(guī)彈道導彈,最大射程估計在4000公里左右。
報道表示,東風-26彈道導彈私底下被戲稱為中國的“關島殺手”。這種導彈的射程使其具備用常規(guī)彈頭摧毀美國部署在關島軍事設施的能力,其中包括安德森空軍基地。中國宣稱不率先使用核武器的態(tài)度意味著,一旦發(fā)生沖突,解放軍火箭軍可能會用常規(guī)武器來攻擊這些目標。
不過東風-26導彈主要是一種用來對付美國的武器嗎?它對付的僅僅是美國的目標嗎?
報道稱,在《解讀者》雜志上,彼得·萊頓就裝備常規(guī)彈頭的東風-26導彈對澳大利亞安全意味著什么作出了解釋。萊頓指出,與之前的東風-21C/D導彈一樣,東風-26導彈對澳大利亞來說值得關注。他表示,從東風-26導彈表面上的性能來看,解放軍火箭軍的攻擊范圍可以輕松覆蓋“澳大利亞北部,包括達爾文、凱瑟琳(廷德爾)和德比(柯廷)在內(nèi)”。
萊頓建議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提高澳大利亞軍隊在發(fā)生沖突時面對中方打擊的生存能力。(他的邏輯是:作為美國盟友,澳大利亞可能被認為會加入華盛頓的陣營,所以澳大利亞軍隊可能會遭遇中方的襲擊。)有兩種現(xiàn)實手段可以增強澳大利亞軍隊的生存能力。
報道稱,第一是投資區(qū)域和點導彈防御系統(tǒng),以降低中國用東風-26導彈成功打擊澳大利亞領土、削弱堪培拉軍力投送能力的可能性。萊頓提到了艦載“標準3 Block IIA”攔截導彈和陸基“薩德”反導系統(tǒng),這是澳大利亞兩個可能的選擇。不考慮成本問題,目前還不清楚這兩種選擇能否有效發(fā)揮作用。
報道認為,“標準3 Block IIA”從理論上說無疑是一種性能強大的中程攔截導彈,但它的攔截測試記錄令人感到失望,最近兩次宣告失敗。此外,考慮到中國向澳大利亞發(fā)射東風-26導彈的可能軌跡,堪培拉可能會被迫在導彈飛行的中后段甚至是下降階段來攔截對方發(fā)射的導彈,使成功攔截導彈的可能性變得更低。“薩德”反導系統(tǒng)的覆蓋范圍雖然比艦載“標準3 Block IIA”要小,但它剛剛進行了一次針對中程彈道導彈級目標的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