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第二句能說出來的人估計不多,第一句應(yīng)該耳熟能詳!可這么熟悉的詩,有多少人知道它出自何人之手?
寫詩,特別是古詩,給人的感覺是高大上的東西,不整出個詰屈聱牙的詞,少了典故和古奧的句子,就上不了檔次。
其實我們最熟悉的白居易,就追求文字淺顯,喜歡提煉民間口語和俗語入詩,寫的詩常常讀給老太太聽,如果老人能聽懂,才覺得是得意之作。
前面這兩句文字夠淺顯吧?那么再來一句:“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兩句聽過吧?相信沒上過學(xué)的文盲也能聽懂。
雖然是淺顯的文字,平直的語言,但誰不承認(rèn)它是千古絕唱?可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這兩首詩的作者,卻很少有人能說出他的名字。
他叫羅隱,唐末五代時期的詩人、文學(xué)家、思想家。他的文學(xué)成就很高,但在后世的名氣不是太大,何以如此?
深究原因比較麻煩,倒是有個故事值得玩味!說他之前,先引一個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故事。
林清玄說他在成都演講,上臺的時候,有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女生,跑過來塞給他一封,搞得他心砰砰亂跳,想著應(yīng)該是一封情書。
回到賓館后急不可待地打開看,女孩在信中說:“從小看你的文章,非常敬仰你,沒想到今天看到你,很像周星馳電影里的‘火云邪神’,真是相見不如懷念!”
再來說羅隱,這個人才華橫溢,就是中不了進士,在京城考了很多回,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史稱“十上不第”。
那時候參加科考前流行“拜門”,考生將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給朝廷要員,希望得到高官的賞識和推薦。羅隱在京城應(yīng)考十多年,經(jīng)常將自己的詩文獻給宰相鄭畋。
鄭畋有個女兒很漂亮,有才華,看到羅隱的詩后非常喜歡,特別對“若教解語應(yīng)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這樣的句子愛不釋手,天天拿出來吟誦玩味,經(jīng)常在鄭畋跟前表露出對羅隱的愛慕之意。
鄭畋也很喜歡羅隱的詩文,折服于羅隱的才華,既然女兒有愛慕羅隱之意,何不成人之美,請羅隱到家中來,讓女兒見識一下,如有可能,還能成就一份姻緣。
結(jié)果鄭小姐在幕后見到羅隱的真面相后,頓時花容失色,沒想到羅隱長那么丑,跟自己想象中那個才子的差距太大。失望之余,鄭小姐從此再也不讀羅隱的詩文。
羅隱在后世的知名度不高,是因為長得丑嗎?開個玩笑,其實他在當(dāng)時就很出名。可是連宰相都折服的才子,為什么連個進士都中不了?
主要與他的性格有關(guān),此人過于狂傲。就是因為狂傲,被當(dāng)時的士大夫所厭惡。再就是其人有很強的批判精神,文章常常很尖銳地抨擊朝政。
在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中,不可能讓他的諷刺文章高中。可人都有多面性,既然選擇了孤傲,明知道自己的舉動與時局格格不入,那為什么還要參加十多次考試?
可能是生活所迫和儒家入世思想的影響,但羅隱的政治主張是黃老思想,不得不說這個人很矛盾。
羅隱也深深感嘆自己的失敗,寫下了“鐘陵醉別十馀春,重見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边@樣詩。
這首詩的背景是,羅隱十多年后見到妓女云英,看到云英還未嫁人,依然是風(fēng)塵中人,而云英笑他還是一介布衣。面對此情,羅隱感慨萬千,一首小詩脫口而出,成就千古名句。
羅隱的失意,可能與運氣有關(guān),他自己也說:“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但他還得控訴一下當(dāng)時的時政,寫下一首《黃河》:“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解通銀漢應(yīng)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斗客槎輕。三千年后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據(jù)說將阿膠投入濁水,能讓濁水變清,羅隱說給黃河倒再多的阿膠,河水是不會變清。古代傳說黃河500年會變清一次,而羅隱說黃河三千年再能變清一次,誰能等到那個時候。在羅隱的眼中,朝廷的烏煙瘴氣,如黃河水一般,變清幾乎沒有可能。
羅隱留下了幾百首詩,而他的小品文也很出色,代表著晚唐諷刺藝術(shù)的高峰,魯迅就很喜歡。
羅隱將自己的小品文編輯成一本書,取名《讒書》,他在序言中說:“自己到京城七年,饑寒交迫,過得不像個正常人。別人以文章獲得榮耀,自己卻拿文章自取其辱。別人用文章獲得富貴,自己卻為此而貧窮。自己的這本書,不過是自己諂媚自己罷了,干脆就叫讒書吧!”
羅隱在仕途上不得志,但在民間還是名氣不小,朱溫篡唐后,久仰羅隱盛名,想將他招入麾下,可羅隱不能與之為伍,言詞拒絕。
他痛快腐朽的唐末政權(quán),可這個政權(quán)被推翻后,又認(rèn)為唐王朝是正朔,推翻它的都是亂臣賊子。后來他在55歲時終于找到工作,到吳越王錢镠那里就職,又勸錢镠討伐朱溫,他對錢镠說:“王是唐朝之臣,不能向朱溫稱臣,做羞辱之人!彼乃枷脒是很矛盾。
羅隱的晚年還可以,生活有了著落,在吳越國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