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2月至1848年3月,年輕的哲學博士馬克思曾在布魯塞爾流亡三年。在這里,馬克思與恩格斯共同創(chuàng)作完成了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共產(chǎn)黨宣言》,從此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沿著他當年在布魯塞爾的生活軌跡,追尋偉人腳步,追憶偉人風范。
“危險記者”被緊盯
1843年,馬克思以舊《萊茵報》編輯身份第一次登上社會舞臺,在該報被普魯士政府查封后,他與自己青梅竹馬的女友燕妮結(jié)婚,隨后出走巴黎。在巴黎,除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和法國大革命史外,馬克思還時常利用機會抨擊普魯士政府。1844年底,在普魯士政府的唆使下,法國內(nèi)閣將馬克思及革命民主派報紙《前進報》的許多撰稿人驅(qū)逐出境,馬克思不得不以政治難民的身份流亡比利時。
當時的比利時生活著數(shù)量較為龐大的普魯士移民,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受烏托邦思想影響,希望實現(xiàn)全世界大團結(jié)。這或許是擁有政治抱負的馬克思選擇布魯塞爾的因素之一。
在抵達布魯塞爾一周之后,即1845年2月7日,馬克思向比利時國王列奧波特一世寫了這樣一封信:“茲有卡爾·馬克思,系哲學博士,現(xiàn)年26歲,原籍普魯士王國特里爾,愿偕其妻及一個孩子移居于陛下的領土,懇請陛下準予在比利時居住。”
然而,比利時政府并未立即批準這一避難申請。直到1845年3月22日,在馬克思簽署“不在比利時發(fā)表任何評論時事政治的文章”這一承諾書后,當局才給他頒發(fā)了居留證。但布魯塞爾市政府以及警察們?nèi)栽诎抵忻芮嘘P注這位與比利時自由派交往頻繁的“危險記者”。
三年搬家八九次
由于許多文稿無法出版,主要靠稿費生活的馬克思在布魯塞爾的生活十分窘迫。三年流亡期間,馬克思在布魯塞爾的住所大約更換了八九處,這些住所如今大多面目全非了。目前,有跡可尋的主要有三處。
第一處是位于布魯塞爾著名圣米歇爾大教堂附近的“野樹林”公寓。這是一個能提供食宿的公寓,馬克思一家曾多次在這里短期居住,尤其是在搬出舊家、尋找新家的過渡期內(nèi)。1848年3月,馬克思就是在這里被捕入獄,并在次日被送上前往巴黎的火車。如今,當年的建筑已不復存在,這里是一家私人銀行的總部所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