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世界報》網(wǎng)站8月10日刊登一篇文章,題為《潛艇之夏:特朗普對俄羅斯的威脅以及英國與澳大利亞的合作凸顯了“終極武器”的重要性》,作者是巴勃羅·帕爾多,編譯如下:
在超音速導彈、網(wǎng)絡攻擊和無人機群的時代,核潛艇似乎成為冷戰(zhàn)時期少數(shù)幾種在21世紀不僅沒有失去優(yōu)勢反而增強了優(yōu)勢的武器之一。
隨著太平洋、印度洋和北極海域的緊張局勢加劇,這些悄無聲息、行動敏捷且?guī)缀鯚o法追蹤的“巨無霸”的角色日益凸顯。其造價更是天文數(shù)字:建造一艘能攜帶巡航導彈的核潛艇需耗資20億至40億歐元,能夠發(fā)射洲際導彈的潛艇成本可能高達90億歐元,而這就是美國新型“哥倫比亞”級潛艇的成本。如果加上三四十年使用壽命期間的維護成本,這一數(shù)字還要翻倍。
美國、英國和法國正在準備下一代核潛艇,而中國和俄羅斯則在繼續(xù)擴大其艦隊。如今印度已加入擁有此類武器的國家行列,而澳大利亞則計劃在未來10年內通過與英國合作,甚至可能通過與美國合作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今年6月,意大利海軍總司令克雷登迪諾上將向媒體透露,羅馬正考慮在本世紀40年代擁有核潛艇。
核潛艇使用日益增加的原因之一是,它不再僅僅是核威懾平臺,而這曾使其在數(shù)十年間成為美國和蘇聯(lián)的“終極武器”。如今潛艇已經(jīng)具有多種功能,從攻擊地面目標到切斷海底電纜等無所不包。冷戰(zhàn)期間,核戰(zhàn)略的重心就在于這些長達近200米、排水量超過3萬噸的龐然大物,F(xiàn)在的潛艇正日益呈現(xiàn)多功能化趨勢,而核潛艇因具備無限航行能力,可在水下持續(xù)長時間停留。
美國的“吉米·卡特”號核動力攻擊潛艇便是這種任務多樣性的典型代表,其專長包括執(zhí)行秘密任務,其中可能包括部署傳感器、發(fā)射和回收水下無人機以及向敵方領土暗中派遣士兵。俄羅斯的“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也具備類似能力。這類武器的適應性極為強大。美國已將16艘“俄亥俄”級巨型潛艇中的4艘進行改造。這些潛艇去除了20枚洲際導彈,改為裝備154枚巡航導彈。其中一艘(未透露具體是哪一艘)于6月22日對伊朗核設施實施了轟炸。繼2021年6月另一艘同級核潛艇“佛羅里達”號對利比亞發(fā)射超過90枚巡航導彈后,這是4艘原本用于發(fā)射洲際導彈的潛艇當中的一艘在歷史上第二次被用于實戰(zhàn)。
不久前美國潛艇再次成為焦點,因為該國總統(tǒng)特朗普8月1日大張旗鼓地宣布,將有兩艘潛艇被派往“適當?shù)貐^(qū)”,以回應俄前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的“挑釁性言論”。這些表態(tài)純屬虛張聲勢,因為潛艇的本質在于其戰(zhàn)略模糊性,即有能力出現(xiàn)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然而,事實上,核潛艇正成為今夏的“地緣政治明星”,盡管它一如既往地以最不引人注目的方式行事。
這有兩個原因。首先,它標志著美國最親密的兩個盟友英國和澳大利亞可能正在采取第一個具體行動,即在華盛頓之外建立一個核防御系統(tǒng)。其次,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前一點相關,即核潛艇的巨大重要性充分暴露了在國防需求正日益增長的情況下,西方在武器制造方面的工業(yè)能力不足。
危機在特朗普宣布決定前的幾天里以最嚴峻的形式浮出水面。7月底,英國國防大臣希利與澳大利亞國防部長馬爾斯簽署了一項為期50年的條約,旨在開發(fā)、建造和維護一支由12艘核潛艇組成的艦隊。
這項所謂的《吉朗條約》是倫敦和堪培拉為應對特朗普第二任期單邊主義而采取的預防措施。
澳大利亞和英國政府的決定對兩國而言也是巨大的挑戰(zhàn)。問題在于,為了實現(xiàn)其目標,英國將不得不擴大其船廠和基地。對于澳大利亞而言,建造核潛艇將構成更大的挑戰(zhàn)。然而,眼下似乎再高昂的價格也無法阻止越來越多的政府在艦隊中配備核潛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