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漢簡介 |
盧漢(1895(乙未年)—1974.05.13),原名邦漢,字永衡,云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愛國將領(lǐng),原國民黨滇軍高級將領(lǐng),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義,和平解放云南,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歷任云南軍政委員會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二、三屆常委、全國政協(xié)二、三四屆常委。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盧漢畢業(yè)于云南陸軍講武堂第4期步兵科。是龍云的表弟,為龍云手下的重要人物。辛亥革命后隨龍云加入滇軍,二人受到唐繼堯的重用。歷任滇軍排、營、團、旅、師、軍長、云南省政府主席等職。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第60軍軍長,參加臺兒莊戰(zhàn)役。武漢保衛(wèi)戰(zhàn)任第1集團軍總司令,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巨大貢獻。1945年入越南接受日軍投降。 生平簡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盧漢出生于昭通市炎山鄉(xiāng)中寨的一個彝族奴隸主等級的吉狄家族。祖籍,四川省布拖九都人。其父盧元達 彝族名叫吉狄源達(1874—1926)曾捐過一個游擊的官銜。其母劉氏(1874—1946)是家庭婦女。根據(jù)墓志銘記載,盧元達共有6個兒子,即永恒(永衡、邦漢),邦彥,邦佐,邦治,邦基,邦定。據(jù)墓志銘可見,盧漢在6兄弟中,排行居長。 盧漢雖然出生于奴隸主家族,但幼年時期也參加過田間勞動。后來又與龍云一道,被送進昭通城內(nèi)讀書。但二人對“三、百、千”不感興趣,于是流浪于云南昭通與四川涼山布拖的金沙江兩岸地區(qū),拜江湖術(shù)士馬得勝為師,學(xué)得一手好拳法,頗有俠義心腸,與龍云、鄒若衡并稱為“昭通三劍客”。 1911年春,盧漢、龍云、鄒若衡出外收購木材,后因木筏被撞壞貨物沉沒,淹死二十余人,無顏回鄉(xiāng),只好去四川另謀出路。6月,四川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反抗清廷出賣筑路主權(quán),史稱“保路運動”。云南永善人魏煥章也在川南組織了一支隊伍,自任統(tǒng)領(lǐng),參與了保路運動,要攻打清朝四川總督趙爾豐。盧漢遂跟隨龍云、鄒若衡投入魏煥章部。同年冬,辛亥起義后,云南都督蔡鍔決定派兵支援尚未起義的四川,滇軍援川軍第一梯團長(相當(dāng)于旅長)謝汝翼,奉命率部經(jīng)昭通入川至敘府(今宜賓市)。龍云、盧漢得知滇軍來到,遂一同投奔謝汝翼梯團。謝汝翼得知他們是云南人,也歡迎他們參加滇軍,暫時給予“候善員”名義,等待安排。龍云、盧漢就在辛亥時期正式投入了滇軍,并從此與滇軍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任第六十軍軍長,率部參加臺兒莊戰(zhàn)役(見徐州會戰(zhàn)),頗著戰(zhàn)功。所部擴編為第三十軍團,任軍團長。后任第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第一方面軍司令官等職。 1945年日本投降后,奉命率部去越南受降。蔣介石乘盧漢不在,昆明兵力空虛之際,部署第五軍邱清泉發(fā)動兵變,10月2日將昆明城內(nèi)滇軍繳械,發(fā)動“驅(qū)龍事件”,3日下令免去龍云本兼各職,調(diào)任“軍事參議院院長”(空銜),同年12月,盧漢接替龍云任省政府主席。 1948年12月8日,被蔣介石軟禁了3年的龍云終于在陳納德的幫助下逃離了蔣介石的控制,于1949年8月13日與國民黨44位同仁宣布起義,擁護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8月17日龍云又致書盧漢及云南參議會,勸其舉義反正,參加解放運動。 1949年12月9日,盧漢率部起義,云南解放。 歷任云南省軍政委員會主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副主席,國家體委副主任,并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wù)委員、民革中央常務(wù)委員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 1974年5月13日,盧漢因患肺癌,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九歲。 歷史功績: 盧漢的一生主要有兩大功績:抗日、起義。 正如毛澤東慰勉他的話說:“你在云南起義,為人民立了大功。你抗了日,又起了義,你就是黃花晚節(jié)香。 |
|
|